第四百七十章 确立新制(下)
第四百七十章 确立新制(下)
张绣这次的大改制,可谓将汉制完全推倒,可以说这制度不仅仅是骠骑大将军府内部的一种制度,明眼人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套立国制度。
这套制度虽然推倒了汉制,但这里面也看到了不少汉制的影子,例如那六部,就是将汉制里面九卿的不少功能合并,做到简政的作用。而尚书省长官其实就是汉制里面的丞相,门下省长官就是汉制御史大夫了,不过这门下省长官所管的范围和特权都非汉制可比。故此张绣又定下司法省来限制门下省,若是门下省的人犯事,司法省可以联合刑部来对付门下省,三方互相牵制,不会因某部权力过大。
至于军机处,则比较独立,什么都不用管,只管带兵打仗了事,基本上是张绣一个人说了算。对于军队只能采取此法,内部不能有什么互相牵制,也不能搞什么重文轻武,以文官指挥武官,这样做的话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屡战屡败。故此张绣对于军队的限制,也就是钱粮方面了。
这制度虽然合理,但还有超脱于这制度之外的人,那就是张绣。不过张绣也对自己做了许多限制,之前已表就不一一多说了。至于再大的限制,张绣觉得此时设立还不是时候,此时乱世还未结束,不可以有太多的束缚,故此这方面还是先放了一放,尚书省暂时有能力否决张绣的官员也仅钟繇一人(六部虽属尚书省,但无权否决张绣定下之策)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骠骑大将军府的内制定下,就直接推行到地方,处理地方的也是三个部门加上军队,军队早就独立成一个个兵团,基本不用动。三个部门方面,处理民政的还是州刺史和太守府、县衙等,监督的则是各地的监察司,这些监察司的作用与骠骑大将军府内制中的台官作用一样,专管官员的弹劾。而地方需要新成立的就是司法部门了,以后百姓有什么不平要告官,就全部由新成立的地方司法省负责,量刑之后则交由地方衙门按判决执行。
除了大变的内制和小变的地方制度之外,张绣对于长安学宫也作了些改变,首先就是考取科举后成绩好或有能力特殊的学子可以选择不立即为官,而是到长安学宫的内院深造,这内院可不仅仅只是如考科举前在学宫中学习一样,这些内院的学子更有机会被安排在张绣与众文武议事的时候在一边旁听和做笔录,若有好的计较也可以立即提出来。可以说既是培养这些内院学子,也是发掘年轻才俊,当然也有能力极高的人或许会借这样的机会一步登天,成为张绣的近臣也说不定。当然要进内院不是这么容易,还是要经过更为严格的筛选的。
除了成立内院之外,张绣也没有将汉代的察举制摈弃掉,治下大小官员也可以向张绣举荐人才,这里面官位高的官可以举荐有才学但官位低的官,而所有官员都可以举荐属吏和民间有才之士,这属吏不仅仅可以举荐自己的,也可以举荐他人的。当然举荐之后也要经过考察,若是无才却是要打回去。而举荐那官员虽然不会受到处罚,但也会因为举荐的人被打回来而颜面大损,这是警告各地的人不要胡乱举荐。
察举制没有被摒弃不止,张绣还准备将察举推行到各地学府、学宫,让学府、学宫也可以举荐有才的学子,当然若是日后有如司马徽那等民间讲学兴起,也一并对待,这则唤作贡举。毕竟科举不是每年有,学子既然已经成才,可堪大用则无须再留在学府和学宫,当然还是要参加考核的。
这样做,同时也是鼓励民间不愿出仕的名士和隐士办学,教出好的人才来为张绣所用。这么一来,张绣治下的人才录用制度可算是比较丰富了,科举、察举、贡举同时并行,再有内院培训精英中的精英,相信假以时日,张绣也可以说一句:“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
张绣此次改制还不止于此,鉴于历朝历代中后期都出现极为严重的冗官问题,张绣引入了穿越前社会所盛行的淘汰制以及定额制。每年统计政绩,若是政绩不达标的则会被罢官,当然这标准张绣不会傻傻地用穿越前社会所胜行的“猪的屁”,统计政绩有多重标准,另外还要看百姓满不满意。再加上官员是定额的,除非部门人手不足以及新开设部门会添加人手外,一般只会淘汰了一些官员才会另外增加,或者有新加入官场的人加入进来一起竞争。这样一来,可以加速社会发展,不让官员懒惰,而考取科举新入官场的人也有官可做,还可以限制冗员的出现,一举多得。
而鉴于乱世平定之后,社会越发展人口会越多,张绣以后也会引入退休等制度,不过现在身处乱世,这些就以后再引入。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商人、郎中等特殊职业也成立了诸如商会等由行业人士组成,但受到骠骑大将军府监督的介于民间与朝廷之间的部门,来管理这些特殊职业人群。这些就全部都划入户部之下管辖就不细表了。
而张绣为表示尊重学术,规定自己每年至少去一次长安学宫听课,对长安学宫祭酒执弟子礼,无论学宫祭酒年纪是否轻过他。这条规定一直延续到张绣的后代,也算是一条立国之策了,以显示张绣既重文治、也重武功,两者不可或缺。
对于商人要考取科举之事,张绣是坚决压了下来。张绣很清楚,商人政治并不适合中国,张绣现在通过科举制要建立了一种循环模式。农民通过读书成为精英,之后考取科举为官,再为百姓服务。这样就成为了一种以学术引导政治,再以政治引导社会,而学术又产生于社会当中的循环模式。
这种循环模式最核心的就是学术,也可以说是文化、知识。张绣很清楚,中国以后无论继续走农业国的道路,还是走商业国,定或者不知何时会出现的工业国的道路。中国都有一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文化!
数千年不间断的传承与积淀,这种文化底蕴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可以比拟。张绣对于穿越之前,中国就经常自认为自己文化落后,在张绣看来这论断简直愚蠢得可笑。自己没有将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都弄清楚,继承好,就一味以为自己的文化落后,别人的文化先进,这就是张绣穿越前某些主流社会精英的通病。
以科举制为录用人才主要制度,加上察举、贡举制度并行,学宫、学府,内院、开放藏书等培养人才。还有张绣对学术的尊重,使得社会文风日盛,加上有效的防腐机制,多管齐下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这种以学术引导政治,以政治引导社会,学术又产生于社会之中的良性循环。
新的三省六部的建立加上从科举制这个人才选拔根基引申而出的引领社会向好的方向前进的机制,这才是张绣自穿越以来最想做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事。如今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再通过大败胡人这一战建立起来的威势为契机,终于将这种机制建立起来。
张绣这一轮大改制,变动的主要是手下的人,至于百姓则不太受影响,有钟繇坐镇,民政之事也丝毫没有拉下。而张绣也没有让众人快速转变过来,而是要众人在秋收前熟悉自己新的职务还有与其他部门之间的问题,有半年作缓冲,加上张绣以前就定下的基调,这些时代的精英很快就适应了过来。
张绣这次一系列的改制调整并没有激起太大的风波,毕竟张绣改的是骠骑大将军府的内制,对于已经开府的张绣来说,自己建一套内制原则上并没有触犯汉律。若然大汉天子权势还在,张绣这么弄自然会死得很惨,但现在各地诸侯并立,张绣威势最强,哪个诸侯都不敢在此时开罪张绣。当然也有不识趣的人在天子刘协面前找张绣说事,刘协亦只能无奈苦笑。
张绣这边内部进行改制、调整,曹操在春末的时候就已经出征河北。袁谭和袁尚不和,袁绍得袁熙支持其势强于袁谭,袁谭攻袁尚,大败而回,退守平原。袁尚见得,亲领大军追击,兵围平原。
郭图见得危急,则向袁谭献计,让其诈降曹操,等曹操从后攻袁尚,待得曹操破袁尚之后大军无粮,自然要退回兖州,袁谭便从其计。袁谭、郭图虽然有小智,但怎会是曹操对手,加上袁家的人都没有料到,自从袁绍死后以及去年并州失陷之后,他们已经看清了大势,袁家根本再没有能力握住冀、青、幽三州,此三州只会为张绣或者曹操所取。
如今曹操先来,河北人心又因袁尚和袁谭相斗而离异,河北名士暗降曹操,将袁谭之谋在曹操面前揭穿。曹操知道后只是大笑,又从辛毗之计,大军只屯黎阳不进,而后大肆收拢河北人心,到了七月粮熟之时,大军才一举攻邺城。又因为邺城有审配把手,难陷,曹操从许攸计,决漳水以淹邺城,由此邺城告破,审配兵败向北跪而自尽。可叹袁家忠臣良臣极多而不用,遂招致如此下场。
曹操破冀州,袁尚急走幽州投袁熙,曹操大军挥师向东,先取青州,破袁谭。至年末,袁家四州之地仅剩幽州,曹操取冀、青二州,张绣则取并州。袁家既败,曹操大收河北名士,而在官渡一战被擒的颜良、文丑闻得袁家兵败之后,沉默良久,在张郃和高览的劝说下,遂降曹操。另外曹操又俘沮授之子沮鹄,沮鹄降曹之后并劝其父一同降曹。曹操收冀青两州,威势直追张绣,由此大汉北方两雄并立。
曹操有动作,张绣又怎会慢。正如之前张绣及其手下众人所料一般,西部鲜卑、中部鲜卑以及南匈奴大败,东部鲜卑还有北匈奴立即出手落井下石。由于西部鲜卑和中部鲜卑的单于都战死,两部大乱,东部鲜卑立即出手对付中部鲜卑,其手段以吞并为主。北匈奴却是东归,大肆屠杀西部鲜卑,从春天开始,整个草原陷入一片血色之中。
草原上的腥风血雨到了秋天之后,就加剧了许多,盖因是张绣出手了。张绣亲领赵云、太史慈、马超、庞德四将以及五万雷云骑、三万飞羽弓骑、四万羌胡骑兵,合计十二万人直取河套。
去年逃回河套的南匈奴根本不能抵挡,本来于扶罗准备向张绣投降,怎知道张绣直接就杀匈奴使者,不许投降。这一下子南匈奴一贯所使的手段却行不通了,内部商议之后,在刘宣的建议下,南匈奴开始北逃,离开养了他们超过百年的河套地区。
张绣率军狂攻,南匈奴仓惶逃脱,连手下的羯人奴隶都来不及带走,羯族悉数为张绣所获。张绣大军于冬季前尽占河套之地,而后又按照之前贾诩所谋,从所有羯族中选了三万人出来,下毒之后,每人送一匹战马,一柄短刀,将他们遣到大草原上去。而其他羯族老幼,则留在了张绣手下,待得三万羯族走后一个月,张绣秘密下令将所有羯族老幼悉数斩尽,一个不留。
张绣大军只打到黄河边上就没有再北进,如若将长城都夺下来,那么就要增添许多防守兵卒,以张绣现在的粮草还不能增兵太多,因此黄河北边的外长城则没有立即拿下来。
冬天降临,张绣并没有立即回长安,却是因为实力强大的东部鲜卑吞并了中部鲜卑不少人,实力更增,为防东部鲜卑南下,所以张绣大军留在河套地区,以防东部鲜卑。
不过这东部鲜卑单于轲比能确实是有能力之人,现在强势之时,竟然派使者来向张绣称臣。张绣手下自然看出了轲比能之谋,派人将此降表送到许昌,等候天子刘协发落。张绣则紧急与麾下众人商议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