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确立新制(上)
第四百六十九章 确立新制(上)
三天的庆典很快就结束,而建安八年(公元201年)也落下了帷幕。这一年大汉各地所爆发的战事丝毫不亚于去年,甚至还要更多些。
上半年张绣继续南下益州,陷巴东,破严颜,益州的局势已经逐渐不利于刘璋,不过有蜀郡在手,刘璋还是有能力抵抗张绣的。而北方的袁曹双雄之间,又爆发了一次大战——仓亭之战,此战以曹操胜利而告终,关东双雄曹操已经奠定了胜局。
不过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张绣要收益州,曹操要收河北的时候,两人的后院同时起火。仓亭大战刚结束,就传来孙坚攻破合肥的消息,曹操知道不妙,立即回师往救淮南,终于保住了寿春以及淮南之地。
张绣一边形势更加严峻,西部鲜卑、中部鲜卑、南匈奴联手南下,三方联手超过了三十万大军。一下子面对这么多胡人还要防守这么长的战线,大汉任何一个诸侯都不敢说稳胜,不过张绣用事实证明了,再多的胡人在张绣面前都只是土鸡瓦狗,连战连捷,大破鲜卑、匈奴大军。
这一下,算是让大汉的诸侯都看清楚了张绣的实力,因为这次才算是张绣羽翼丰满之后真正的一次毫无保留的出击,而且还是正面交锋,结果让所有诸侯都感觉心颤。通过这一战,所有诸侯都明白一个道理,必须要走精兵路线,不然难敌张绣大军的锋芒!
这些诸侯当中,曹操无疑是走前了一步,毕竟曹操成立虎豹骑的时间比张绣还要早,不过曹操却没有张绣这么大的魄力和这么多的财力打造数万精锐,故此现在的曹操也落后了张绣半筹,不过怎么说也算是走在了其他诸侯的前面了。
现在大汉众诸侯都准备发展精兵,当然这不关张绣的事,要知道精兵也不是这么好弄出来的,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根本不可能有战力强大的精兵。
建安九年的春天刚到来,骠骑大将军府中,张绣手下众文武齐集。
年初张绣聚集众文武议事,已经算是一种惯例了,众人都是相互谈笑来到骠骑大将军府中,神情轻松无比。
不过当众人坐下之后,听到陈松第一句说话,所有人的笑意就全部散去了,神情变得严肃凝重。只见陈松当先说道:“如今隶属骠骑大将军府人员众多,很多职位都混乱,松以为应该对骠骑大将军府进行内部改革,松有九品制可定官位?”
在座都是张绣的心腹重臣,也是这时代的精英,一听陈松的话哪里还不明白这是张绣的意思,毕竟陈松可是张绣的小舅子。而没有张绣授意,陈松又岂会忽然提出此言,说白了就是张绣借陈松的口说话。其实早在去年颁布新律法的时候众人已经知道离这一日不远了,张绣要创立一套新的制度心腹重臣都知道,不过以前还是时机未到罢了。
本来众人还以为张绣会等多几年,待得收取益州之后再进行改制,但如今张绣提出来,众人细心一想也觉得正是时候。首先去年张绣大破胡人,声势一时无两,没有一个诸侯敢在此时触张绣的锋芒。
而且关东各诸侯又互相牵制,江东孙坚也在南面牵制住曹操。虽然曹操故技重施,像对付袁术、吕布、刘备时那样对以二虎竞食之计来让刘表和孙坚交兵。但袁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曹操一时未能吞掉河北。
关东诸侯实力不如张绣,张绣不来打他们已经是幸事,此时自然不敢来扯张绣的虎须。外部形势大好,内部也由于粮草问题不能出征,而缓过这一段时间之后,张绣还要北征河套,南取益州,根本没有太多时间来进行改革,所以利用如今内外条件都允许的情况进行改制,的确是比较合适的时机。
陈松刚说完,张绣便装出好奇的神色,问道:“君恒,这九品制是怎么一回事?”
陈松点了点头,从衣袖中取出一竹简,递给胡车儿,让其拿给张绣,同时口中解释道:“如今大汉官位高低,皆以俸禄论,而一人又兼多官,这样就变得极为混乱,单就俸禄论官高低更有不妥之处。故此松以为,当划分正从各九品共十八阶,而后再分文武,文武互不统属且文武官不能同时兼任,只大将军一人,或大将军临时授权之人方可同时调动文武。而各文武则以按品每月分发俸禄。”
众人一听,哪里还不知道此制的目的,所谓改九品制只是借口,毕竟一个新的制度,要有全新的方法以定官位高低,而后面那几句,只大将军一人和临时授权之人方可调动。也就是说文官品级的长官也无权调动最低品级的武官,今日陈松可以用只大将军一人方可调动,他日自然也可以改一下变为只有皇帝一人方可调动,这其中道道众人自然不会说破,不过张绣的野心却是表露无遗。
但是现在大汉的形势如此,天下就算再忠于汉室的人,也看不到汉室复兴之机,大势如此,所谓复兴汉室也只是一幌子、借口罢了。众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而且跟随了张绣这么久,身上都打下了张绣的标签,就算要投靠汉室,哪个会信。现在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支持张绣,若是日后张绣能统一天下,登基为帝,那么他们全部都是开国功臣,当然若是败了那就是乱臣贼子了。是希望名垂青史还是希望遗臭万年,这选择不用说众人也知道怎么选。
定下神来的众人,细想了一下陈松所提之制,这样做其实也就是将张绣以前在地方所定下的文武分治搬到来骠骑大将军府内也推行。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很难独大,文臣要是得势威胁到张绣,那张绣可以调兵对付,相反若武将独大,那就断绝钱粮。当然不能说这样就绝对能防止犯上作乱,但这样一分治,犯上的风险还是降低了不少。
众人听得陈松解说之后,点了点头,这九品制显然是维护张绣以及他张家后代之权,他们既然选择了张绣,自然不会反对,况且这样做也能尽量避免内乱,出现如现在诸侯混战的格局,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好事。
陈松既然开了头,众人也同意,张绣便不再绕圈,直接将要改之制说出来,首先就是将政事划归六部负责,这六部分别为户部、吏部、礼部、刑部、工部和度支部。这里面户部管的是户籍、人口还有民政,吏部管官员升迁、考核评定等事、礼部主要就是管科举还有接待天子和诸侯使节的事、刑部则主管行刑、捉拿罪犯等事、工部自然管的是张绣治下的大小工程,至于度支部则主管所有财政收入和支出。
这个六部自然是张绣从后世三省六部的六部中取出来用,其中由于户部的权力比较大,所以将户部收取税收以及财政支出的权划开到度支部中,而户部主要管的就是民政之事了。而礼部、吏部、工部的功能都没有什么大改变。而兵部则由于文武分治的原因而单独划分开,而另外将户部功能划分开来的度支部添加了进去。至于刑部,其原本有独立修订刑律和判定刑罚的权力也被张绣削去,要修订刑律必须要得到张绣的同意,说得通透点,六部完全变成了办事的部门,而没有话语权。当然六部之首都可以向张绣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处理的办法这些就不多说了。
对于六部,张绣也将它们全部划入尚书省管辖,这尚书省之首属于正二品,其实就相当于朝廷的大司徒,不过名号自然不能叫这个,故此就用了骠骑大将军府长史之名,当此职者自然是钟繇钟元常了。六部虽然只是执行,但骠骑大将军府长史此职却是有实权,可以和张绣议政,当然并没有单独发令的权力。至于司隶校尉一职由治政能力不亚于钟繇的诸葛瑾接任。
而六部首长,都属于正三品。户部由陈松负责,陈松虽然也擅长于谋略,不过其所学最接近张绣,由年轻的他来协助钟繇处理民政就最好不过。吏部则由陈宫负责,至于礼部则继续交给年近七旬但还老当益壮的蔡老爷子负责,本来张绣还不太想蔡邕来当此职,毕竟他已经年老,但一来手下没有德高望重可以镇得住场面的人,二来蔡邕也坚持,于是张绣只得同意。而工部自然是马均这个大发明家来负责了,度支部所管的并不多,就由钟繇原来的副手阎圃来负责。最后刑部则交由还远在益州未回的成公英负责,成公英未回之前则暂时由钟繇兼任负责。
民政处由尚书省总负责,那么军政则由新成立的军机处负责,张绣手下所有将军全部归入军机处,除了将军之外,当然还有像贾诩、法正等谋士,像贾诩则担任军师祭酒一职,法正降了一些,任副军师。军师祭酒在九品中与尚书省之首一般也属于正二品,法正那个副军师也有从三品。至于赵云所居的后将军,也被划入到正二品,这正二品暂时在张绣手下中属于最高,至于正一品自然是张绣这个骠骑大将军了。
民政、军政之外,当然还有量刑和监察此两部。历史上量刑、判刑都属刑部所辖,不过为了不让刑部滥用私刑,故此就将量刑和判刑独立开,让刑部只管执行。至于量刑和判刑则另立一司法省来处理,将这量刑、判刑的司法省一下子提高到与尚书省同等的地位,确实张绣吸收了穿越前西方那种三权分立制度。那司法省的首长则将以公正著称的凉州刺史杜畿调回长安负责,而京畿自然也是正二品了,至于凉州刺史则由河南尹张既担任,整个河南的政务则直接交由长安的司隶校尉诸葛瑾处理。河南毕竟有洛阳这故都在,张绣早就想将其都划入到司隶校尉亲自处理,不过由于钟繇事务太多,难以接手,如今却正好借此机会将洛阳也收归到直属。
最后的监察部门,则是新成立的台部和谏部,都归入门下省管辖,门下省长官乃一向负责监察司的杨阜。这里面台部的台官主要是弹劾张绣手下各大小官员,无论文武都可以,不过弹劾之后台官并没有处理的权力,而且这台官品级也不高,也就正六品。
谏部的谏官与台官品级一般,权力也没有,谏官的作用就是用来弹劾张绣本人,只要张绣有什么错误,谏官就可以跳出来进谏,而张绣与尚书省的一众官员议事,谏官也可以在场,若是张绣处理民政失当,谏官就可以进谏了,当然商议军情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情况让谏官离开。而且张绣还赋予了谏官一个特权,就是免死。当然这免死并非他犯事可以免死,而是谏官进谏激怒了张绣,张绣不能因怒而杀他,其实这一条更多是针对张绣的后代而设下的。
这么一来,门下省就专门负责官员之间的犯罪行为,刑部则负责百姓之间的问题。而无论门下省和刑部要捉人或者查证,都必须得到司法省的许可才可以执行,捉人之后和查证之时也不可以滥用私刑。
这就是张绣所设立的新制了,全新的三省六部再加上一军机处。这些全新的三省六部每一个都没有过分大的权力,而且更将监察部门和量刑、判刑部门独立了开来,防止了相互勾结干涉,最大限度地杜绝贪墨等行为。而且张绣对于自己也有了很多的限制,谏官就是一个,还有就是施行民政方面,如若尚书省所有人都不同意张绣所订的治政方法,张绣所提出的方法也不能通过,须要再商议修改,如若连续三次都不能通过,张绣则可以强行直接通过。当然这种情况也很少机会会发生,毕竟谁也不会这么多人联手与张绣作对,至于尚书省现在虽然只有钟繇一人,但日后自然会继续增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