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大事
第九十章大事
二月里的天气,渐渐温暖起来,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快要来临。
就在农历正月十五刚过,我们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书记,逝世了。
我是属于后知后觉的人,这几天比较忙碌,没时间去看报纸,也没有收音机,等我听到这个消息,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学校要组织每个班级看总书记的遗体告别仪式,我才突然发现,1997年的中国,在我眼里的第一件“大事”,终于发生了。
当老师宣布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先是一愣,接着脑海里是一片空白,我知道总书记是在这一年去世的,可是十年的时间间隔,我的脑子里并没有记下太多东西,我只记得他老人家去世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
打开抽屉,我小心地翻出自己的“大事录”来,这是我刚“重生”时候记下的一些未来发生的,据我所知比较轰动的事情,人的记忆总是不太牢靠的,书面记录总比脑子好使多了。
在第一页,我所回忆的第一件事情,赫然是这样的,1997年,邓小平总书记逝世,没有具体的时间,我也不可能知道具体时间。
再三确认了之后,我合上本子,锁上了抽屉。
我这一颗“重生”的小石子,投身在历史的洪流中,几乎没有引起一点涟漪,该发生的,总是要发生的,时间有它固有的道路。
历史会变吗?至少在我眼里,现在还没有。
班干部们搬来了一台电视,摆放在讲桌上,以供大家观看,这台电视我有点眼熟,不久前我正在班主任家里见过,这台电视机已经非常陈旧了,还是黑白色的,不过这一切,一点也没有影响到电视屏幕的质量,我们县台转播的节目,效果非常好。
班主任站在门口,我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教室里安静的很,只有电视上的哀乐徜徉在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
“起立,默哀三分钟。”到了关键时候,班主任大声说道。
每个人都站了起来,每个人都站的很笔直,全班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到电视上来,总书记静静地躺在水晶棺中,面貌和蔼,仿佛睡着了一样。
三分钟的时间,似乎很短,180秒钟,很快就要过去了,不过在我眼里,却是十分的漫长,在我肃穆站立的同时,很多事情,很多想法,都浮现在我脑海里。
伟人,又走了一个。
我突然想起自己以前的那次,也是在这个教室里,也是这一群学生,大概也是这个时间,那时“真正”17岁不到的我,想法和现在的我是多么不同啊。
那时候,总书记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只是三个字,我只是按照学校老师的说法,站了几分钟,没有说话,然后似乎什么都没有了。
现在呢,很多词汇,都不能形容我对总书记的尊敬和仰慕。
一位伟人,改变了一代人,改变了一个时代,也改变了中国。
至少,在着期间,中国经济是发展了很多,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小小受益者,如果不是改革开放的话,我能不能上起学,这是一个问题。
三分中的默哀时间结束,电视还开着,下面是一些国家领导人的镜头,同学们各坐其位,有人开始窃窃私欲,教室里的安静消失了。
“你怎么还站着?”石明逸推了推我道。
这是我才从沉思中回醒过来,环顾了一眼教室,只有我一个人还孤单单地站着,即使是班主任,也是找了一把椅子,坐在了门口。
我苦笑了一声,摇了摇头,坐了下来。我的位置在最后一排,没什么人注意到我的反常。
我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想法,只是,多了十年的阅历,使我脑海中的念头,肯定和我的这些同学们不一样吧。
我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沉重。
“你是怎么了?好投入啊。”石明逸小声问我道,电视节目正在播放着,班主任坐在前面,教室里还没有人敢大声喧哗。
“是啊,”我叹了一声说道,还有些话我没有说,我觉得即使自己说了他们可能也不理解,不过我也很想知道他们的想法,“你好像没受怎么影响啊?,明逸。”
“当然了,和我有什么关系?”石明逸说道。
刹那间我无言了。
上午没有安排课程,我们看了半天的遗体告别仪式,直到放学,学校组织的活动才算结束,即使在吃饭的时候,学校广播台上放的也是浓浓的哀乐。
“小浩,你今天好像很没精神啊。”张长海笑着说道,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和我蹲在一个地方,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同学,大家都在议论这件事情。
“是吗?我怎么不觉得呢。”
“呵呵,一整天苦着脸,你在想什么呢?”张长海问道。
“没想什么,就是想了想总书记逝世的事。”我回答道。
“这是你能想的事情吗?有别人操心就够了,我们这些小人物,想了又没什么用,没我们什么事情。”张长海说道,他显然是不明白我的意思。
“也是,你说的很对。”我说道,虽然内心里我并不同意他的说法,总书记逝世和一般的百姓们是没什么关系,可是我呢,我却能从中得到许多信息。
我和张长海是不一样的,我是“重生”过的人,我总是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变化了很多,可能也会引起我所知道的“历史”变化,现在我才知道,大事件不是一个小人物所能改变的。
“呵呵,小浩,少想点吧,我总觉得你想事情太复杂了,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样子。”张长海说道,“这是你的优点,也是你很大的缺点。”
“是吗?”我喃喃自语道,并不是在反问我的朋友,我是在问自己。
接下来的几天,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报纸杂志都详细报道了这件事情,我所在的学校比较封闭,报栏处也全是这样的新闻。
我在学校的小书店里买了几份报纸,打算珍藏下来,其中的意义只有我才知道了,十年之后,这样的资料,一般人已经很难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