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蜀中
第四百三十七章 蜀中
秋风瑟瑟,卷落了树上的枯叶,这几日,忽然刮起了西北风,北风呼啸,虽不过是晚秋,却已是寒意逼人,天地间尽是一片萧瑟景象。
这天气,这时节,再加上这不时传来的消息,只让这成都城里更显得几分萧瑟。
大清国是怎么了?
在成都许多人都在这么问,有时候人做奴才做惯了,也就习以为然了,或许满清从来没有把他们当成人看,或许他们也知道满清从未把他们视为人,但是他们却依然习惯了满清的统治,习惯了脑袋后面的辫子。两百多年前,千百万汉人宁可死也不剃头,而现在对于许多汉人来说,他们早就将辫子视为习惯。甚至自我催眠道“这是咱大清国气度”。
当奴隶习惯了奴役之后,他更愿意为奴,而不是为人。
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都可以称之为识时务的“俊杰”,尤其是在满清两百多年的奴役下,大多数汉人的骨气早就被屠刀屠尽了、杀绝了,也正因如此,官也好,民也罢,都变成了识时务的“俊杰”。
对于满清而言,这自然是个好事,大家都杨了识时务的“俊杰”,自然也就会识时务,从而不再对他们的殖民奴役说“不”,这恐怕就是满清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了——通过精神上的控制,几乎从根本上摧毁一个民族的希望。
可,满清同样也很难想到,他们通过屠杀、文字狱、删改古书,篡改明史等方式营造的“盛世和谢之景”,在另一方面却又变成了他们的催命符。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同样在“俊杰”和“忠臣”之间摇摆着。
非但不显其名的普通官吏如此,即便是身为四川总督的王庆云此时同样也是心神不定,身为四川总督的他在过去的几年间,一直可以用提心吊胆来形容,一方面他既担心湖北的汉军打过来,另一方面又要镇压四川本地的民变,虽说官府的团练几经加强,可是他却非常清楚,四川的团练根本就不是汉军的对手。
“……虽说四川有天险可依,可是那所谓的川道之险,又岂能阻挡得了汉军进攻,乐一,若是汉军打到这成都,你又当如何?做清朝之忠臣?”
唇角微微一扬,赵得铭嘲讽道。
“可在大清朝的眼里,这汉臣是信不过的,小弟之所以从翰林院挂冠而去,就是因为那些个满人,现在根本就像是防贼一般的防着咱们汉人,两百多年了,那些满人压根就没有把咱们当成自己人,乐一,你以为你纵是想做了满人的忠臣,满人的朝廷又岂会信得过你?”
赵得铭的反问让王庆云的眉头猛然一锁,他与赵得铭不仅是同年,而且境遇亦也相近,赵得铭虽说是江苏人,可却与他同年赴考,而且也是五次不中,两人第一次相似之后,便五次相约赴京赶考,同时于道光九年中进士,同任翰林院庶吉士,只不过相比之赵得铭的官路却显得有些曲折,直到现在不过就是清贵的四品京官儿。
不过这并不妨碍两人的友情,这次赵得铭之所以从京城来到成都,为的却是游说王庆云,说服好友做到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当然他之所以这么干有他自己的私心,自认满腹才学却数十年不为重用的他,对朝廷可谓是怨言极深。在仔细观察了汉军和太平军之后,他立即做出了一个选择——离京。
在离京南下的路上,在经过河南的时候,赵得铭想了很多,就这么空着手去武昌,恐怕很难得到重用,而恰在这里,江宁被义军半日攻克的消息传到河南,在反复考虑之后,他立即做出了另一个决定,进四川游王庆云。
“现在南京已经为汉公夺取,江南不日将尽归汉公,到时候万一朝廷信不过乐一兄,罢乐一之官,到时候,兄又当如何?”
“文亭,你这不远千里来成都,就是为给朱宜锋的说客?”
王文庆看着老友说道。
“说客?”
摇着头,赵得铭笑说道。
“乐一,你也太瞧得起小弟了,小弟若是汉公的之人,又岂会挂冠南下?小弟之所以来这里,一是为了乐一兄的将来,乐一兄与小弟一般五次不第,金榜题名后,数十年辛劳方才今日,若是汉军进以四川,乐一为满清之忠臣,全了‘君臣之谊’,可王家怎么办?乐一是当了忠臣,可这忠臣却是满人的忠臣,而兄却是汉人!将来难道让贤侄他们都背着汉奸之后的名声吗?”
这一声质问让王庆云的眉头顿时紧皱,这正是他所担心的,这大清朝不同其它,大清朝是满人所建,他们是异族蛮夷,这天下若是重归汉人之后,那些蛮夷的忠臣,可不就是汉奸?就像明朝时一样,不知多少人因为做了蒙古人的忠臣,而被称之为汉奸!
见王庆云皱眉不语,赵得铭又接着说道。
“至于这二嘛也是为了自己,小弟虽不是汉公之人,可若能说服乐一兄投靠汉公,必可为汉公重用,如此方才能一展胸中所学,小弟之私心于老兄面前自然不敢隐瞒!”
赵得铭的话让王庆云点点头,即便是他不说,王庆云也能猜出他的目的,现在既然说的这么直白,那么这无疑也就是句句真心实意了。在聪明人的面前,越是怀以心机,就越难得到其信任,深知这一点的赵得铭自然是坦诚相待。
聪明人之间自然容易打交道,在赵得铭坦诚相待之后,沉思片刻王庆云却无奈的长叹道。
“文亭,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可若是真办起来,那可是难啊!”
这一声感叹之后,王庆云的视线朝着西南方看去,面上尽是一副无奈之色,他的这般模样落在赵得铭的眼中,顿时明白了原因——满城!
成都城内还有一个座满城,满清入关后,以异族占据中原的满人既于天下交通要道设以满城,以作为威慑,各省派驻的驻防八旗便担负着“以武功定天下”的使命。御制《将军箴》说:“八旗禁旅,生聚帝都,日增月盛,分驻寰区,星罗棋布,奕襈良谟”。以八旗军驻天下交通要道是清王朝的庙谟决策。
康熙五十七年,开始在成都修筑“满城”,成都的“满城”及营房是由四川省各州县官民捐资修筑的,位于大城的西南隅,城周长约四里五分,城墙高约一丈四尺,全城为一矩形。八旗官兵及眷属,有一万多人。旗兵共二十四甲,其中满州八旗有十六甲,蒙古八旗有八甲。大清朝把各省八旗驻防作为统治支柱,“山川要隘,往往布满”以之监视绿营和地方政权,镇压汉民的反抗。
而现在,这正是王庆云的顾虑之处。
“乐一可是担心这满城的近两万满人?”
赵得铭试探着问道。
“文亭,我朝定鼎以来,虑胜国顽民,或多反侧,乃于各省设驻防兵,意至深远也”。
王庆云明白无误地道出了清统治者的深谋老算和驻防八旗的使命,同样这也是他担心的地方,他害怕到时反被满兵所袭,落得个身死的下场。
“确实……”
点点头,赵得铭又笑着说道。
“山川要隘,往往布满其目的正是为了监视地方,乐一有此顾虑倒也实属必然,可乐一兄却只看到布满之威慑,却没看到,这满城之人却也是兄的投名状!”
投名状!
赵得铭的话让王庆云微微睁大眼睛,他看着其好一会才说道。
“你是说……可,可未闻朱宜锋杀满之闻,纵是广州、荆州满城皆未闻其曾加害满人!”
不待他说完,赵得铭便直接说道。
“今日亦非往日,往日他叶名琛不杀人既可得汉公之信任,因汉公实力薄弱,需引以人心,而观今日叶名琛不过仅为礼部主事,如张亮基、骆秉章者却为左右参军,虽为参军却有宰相之实。今时汉公几乎已经平定江南,若是乐一不有所行,以乐一封疆之吏,又如何取信于汉公?”
官极人臣之后,即便是想要做出一些选择,都极为困难,赵得铭的这番话说的倒也是实话。
“所以,成都有满城,非但不是坏事,反倒是件好事,有了这个投名状,老兄又岂会担心不能向汉公表明心迹!”
“汉公仁义,天下皆知,若是我冒然有所举动的话,会不会……”
王庆云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自己话语中的变化,而他的这一番话落在赵得铭的耳中,让他心神大定之余,更是轻笑道。
“汉公之仁,又岂是妇人之仁,有些事情,当臣子的做了,反倒是好事,如那李子渊,于南京杀人又岂下数万,流民岂下数十万,正可谓南京一时为之而空,汉公亦曾斥其残暴?反倒倍加任用。”
点点头,王庆云的眉头紧皱着,现在他彻底被王庆云说服了,只是他的心底依然还有些担心,毕竟那满城城高墙深,万一……
“乐一,至于那满城……”
盯着王庆云,赵得铭压低声音说道。
“咱们可以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