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珠江
第二百六十三章 珠江
清明将至,珠江上船帆点点,此时的广州相比过去更加繁华了,尤其是这珠江的航运,亦因为通过往湖广的盐货运而日益兴隆,在那点点白帆之中,更多却还是大小不一的舢板,舢板压着江浪,在珠江中驰驶来,飞溅的浪花竟洒船家的脸上。比之借风的帆船,那速度竟也不慢。
“慢一些!船家,慢一些!”
置于舢板船首的李观森感觉速度过快的时候,便对船家吩咐道。这次不远千里来到广州,可不是为了游玩珠江,而是为了在这里开设分厂。
当然只会说广东话的船家根本听不懂他说什么,随行得通译用广东话重复一遍后,船家才放慢速度。
“怀仁,你看这里怎么样!”
李观深指责江畔的一片空旷的土地,对身边的赵凤勤说道。
“你看,这里可以停泊大船,到时候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小码头,方便货物上下船。”
对于赵凤勤,李观森可谓是极为感激当初要不是他,又岂会有今天的湖南第一机器缫丝厂。
去年前往武昌考取工部学堂名落孙山的李观森,在印书馆经赵凤勤一番点拨,便决定创办机器缫丝厂。
因为父亲早亡,家中只有自己一人的原因,作为当家人的李观森,便典卖了父亲多年积蓄下来的500余亩土地,凑出了6000余两白银,在长沙他兴办了一家小型的机械缫丝厂,取名为“湖南第一机器缫丝厂”。甚至连他本人都没有想到,这家规模不大的私营企业竟然抢去了一项桂冠,它是中国第一家机械缫丝企业。
实际上它之所以能够夺取第一,是因为武昌的官办丝厂因为规模相对庞大,投产晚于第一机器丝厂。
不过虽然如此,作为两湖地区第一家私营机器企业,仍然得到官府的倾力支持,尤其在湖南更是如此。官府甚至多次帮助其解决生产原料的购买等问题。
因为湖南第一丝厂的成功,所以李观森才会有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的想法,不过他并没有选择扩建长沙的工厂,而是选择了刚刚光复的广州,在这里设立新厂。
李观森之所以会选择广州,是因为这里通航近海,生丝可以直接出口海外。
“咱们在这里办厂就再也不需要考虑,通航压货的事情。”
李观森口中的“通航压货”,所指的是下游受战乱侵扰,所以有时候航行总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有时货物会在武昌压存月余。但广州却不同,广州通海,没有任何航行限制。也正因如此,在知道督府光复广东之后,他便选择了在这里设立新厂。
“次山,这里可是广东,你是湖南人,万一到时候,惹出什么乱子来。”
赵凤勤不无担心地说道,毕竟当初在长沙设立工厂已多有不便,很多人总觉得那烟筒有伤风水,若非是官府的支持,这工厂能不能办起来都不一定。
“怀仁你想多了,要知道左大人需要工厂,他李大人同样也需要工厂,我可是听说他李大人,还准备在广东建铁厂来着,都府治下可不是当初,只要咱们办厂不论是在湖南还是在广东,地方官府肯定会支持咱们!”
赵凤勤所言倒是不虚,这督府也罢、地方官厅也好,与过去满清朝廷不同,是鼓励殖业办厂,而且这又于官员的政绩紧密相连,也正因如此,他左宗棠才会倾力支持第一机器缫丝厂,甚至搓和着湖南本地士绅为其筹集了十五万两的股本,当然那些人之所以投资支持第一机器缫丝厂,原因是因为去年短短数月支持第一机器缫丝厂既获利数千两,收回了最初的投资,正因其获利颇丰,才使得那些士绅轻易为左宗棠所说服,进而投资第一机器缫丝厂新厂。正是凭着这笔股本,他才会一方面扩建长沙的旧厂,于汉阳的兵工厂定购蒸汽缫丝设备。另一方面,又从湖南官银号贷款十万两,用于创办广州分厂。而这次来广州,一来是为了通过洋行,从国外选购建厂所需要的机器,二来则是为工厂择址。
不过与最初的计划不同的是他的计划发生变化,而整个计划之中,变化最大的恐怕就是将第一机器缫丝变成第一机器纺纱厂。这是他在来广州的路上,接触到了洋布之后生出的念头,当然更重要的是,洋纱、洋布的市场远超出他的想象。
“去年广州自外洋的输入棉花达52万担,价值500万元,棉布占第二位,每年进口35万匹,价值148万元;呢绒占第三位,每年输入价值103万元;棉纱棉线占第四位,每年进口价值为62.5万元,外洋棉花比之湖南、湖南便宜4成,即便是加了两成五的关税,成本亦远底于湖南,于广州办厂,纵是加之经珠江、北江经由山路入湘江之运费,机器纺出之棉纱、棉线亦底于湖南土纱。”
置身于舢板上,看着那片江边堤岸,李观森的神情显得有些激动,曾几何时,他也是苦读圣贤书,而现在他所研究的却是这殖产之道,尤其是那机器工厂,第一缫丝厂的成功无疑等于为他开启一道新的大门,让他在土地之外看到新的机遇。实际上,看到这个机会的并非仅仅只有他,在他于左宗棠的支持下扩建缫丝厂的时候,于长沙已经有人创办机器缫丝厂,用蒸汽机生产高质量的生丝。
“可是,你别忘了,三个月前,督府才花60万从广州的洋商手中买下了大批的外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那些东西都是长期积压的商品!”
赵凤勤说的是事实,实际上,现在督府之所以受到西洋商人的欢迎与支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的督府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督府除去购进机器设备之外,同样也购买大量的外洋商品。
就像义军其军营中使用着白布床单,行军时使用帆布帐蓬,他们的军装使用斜纹布,衬衣使用衬衣布,甚至就连同缝鞋的缝鞋线也全都来自外洋。在这种情况下,赵凤勤自然不支持李观森于广州办纱厂。
“次山,当初,咱们是想在这里办缫丝厂,利用广州临海可以直接出口的便利,现在你却要与这里办机器纱线厂,这纱线积压的话,到时候官银号催要贷款,到时候又该如何?难不成,真让他们收厂不成?”
曾几何时,赵凤勤只是书报馆里的排字工,当初办机器缫丝厂时,因为无人可用,李观森请其作为缫丝厂的技工,理由是他懂机器,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便跟在洋技师身后学着使用机器,对于李观森自然有一种知遇的感激,也正因为这份感激,使得他不想看到好友倾家荡产,毁于纱厂之上。
“怀仁,当初我办缫丝厂花了多少银子?”
面对好友的反对,让的李观森反问道。
“6754.25两!因为办厂用的地是家里的,若是算上那十几亩地的话,应该为7000两!”
“没错,办缫丝厂费时只需月余,投资不过万两,虽说规模有限,可获利却极为可观,半年既可获利数千两,且不说机器丝厂之中每一个女工可抵十余人之工,便就是厂丝质量亦远非土丝所能相比,我第一缫丝厂成本则如是也,用茧则如是也,沽出之价,竟多三分之一。如此方才有一月获利千两之天价,那左大人为我募来的15万两银子的股本,那里是股本,分明就是世人看到机器缫丝之利,所以才欲投身此业,他日待到湖南之地,土丝为厂丝所淘汰,尽是机器缫丝之时,我第一缫丝厂又当如何?”
李观森的忧虑听在赵凤勤的耳中,让赵凤勤忍不住反问道。
“既然如此,那你为何还要接他人的股本?”
“接,怎么能不接,我于武昌同文山义熟里的洋教授打听过,当今缫丝机器以及工艺最好的是法国,而武昌机器与其尚有差距,且洋师亦远不是法国一等好手,我用5万两银子把工厂扩充数倍,至于另外十万两,则准备从法国购买新机,聘请一等洋师,到时候,即使是他人纷纷办以缫丝厂,缫制厂丝,只要我等丝质上等,自然销路无虑……”
虽说是个半路出家的生意人,但李观森现在已经摸着了生意的门道。但他的解释反倒让赵凤勤更加迷惑了。
“若是如此,那又何需再办这个纱厂?这纱厂投资大不说,且风险极大,咱们好好的缫丝不是更好?”
“投资大、风险大,所以一般人才不敢投资,现在若大的中国没有一家机器纱厂、布厂,若是咱们办了起来,到那时督府还有可能再用洋布吗?”
就在两人说话的时候,那边新建的码头附近却是一阵锣鼓喧天掺杂着鞭炮声传到这珠江上,甚至就连同停泊于新码头附近的洋船亦纷纷拉响汽笛,甚至说连同附近的炮台亦随之鸣响,好奇中李观森问道船家。
“船家,这是在干什么?”
在通译的翻译中,李观森才知道今个是铁路投入使用的日子。
“铁路、火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