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唇枪舌战(下)
第九十三章 唇枪舌战(下)
“何为外儒内法,打个比方,人们出门为什么穿衣服?就是为了遮掩自己的身替,儒家就是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没有儒家我们就要赤裸裸的出门,失了礼数和廉耻心。法家属于人的身体,重要但是不能赤裸裸的外漏出来,所以必须要找个可以遮掩的衣物。儒家为人处世提倡中庸之道,治国主张德治天下,百姓们都能接受这些。统治者看准这一点,所以选择了,儒家思想来保护法家思想,让法家伪装起来,这就是外儒内法的源头。”
“法家追求的目标就是‘民自治’,让人无惧于暴力与罪恶。《商君书》立法令明白易知,置法官为天下师,万民皆知所避之,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天下大治也!法家的特点就是不断奋斗,维持公平,保持强大,永远先进。所有的宗教和无用的学派都描述一个看似美好的最终目标,例子如儒家、佛教、拜火教、罗洲至高神教的最终阶段等,只要到达了那么就可以不用再奋斗,这些其实是迎合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故言人之初,性本恶!恶就是包含对腐朽懒惰安逸的向往。”
“法家行事手段有三,一赏一刑一教!一赏一刑,指的是统一赏刑标准,不管涉及到谁,不管这个人以前做过什么,以后将做什么,对于他现在的行为都要论功行赏、论罪处罚,即不以人情来废法。也就是说,对事儿不对人,统一赏罚标准,同功同赏、同罪同罚;一教则是对一赏一刑的概括和总结,即以统一的赏刑标准,不因人情废弛法律而达到使官民达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有法必依的效果。”
“在学派之中,只有法家要求与时俱进,法家之人是永远奋斗的。与时俱进和能做到的最大公平法制是法家的核心,所有攻击法家的人一定要刻意的掩盖法家与时俱进性质,而专门攻击那些具体措施,以表驳里。法家的英雄先辈们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都有巨大的成就,除法家兵家外、没有其他任何学派的前辈有此能力。所有的人都要死的,而真正能有所作为且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又有多少呢?”
上官婵声情并茂的表演,硬是将辩论会变成了演讲会,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是法家的中坚弟子来王朝传教来了。
刑无私一边用餐一边也在思考着,也许可以让上官婵成为法门的记名弟子,就凭这口才,抵得上整个法门的宣传堂了。
那位老翰林倒是想见缝插针的说两句,哪知道上官婵暗中用了真气,硬是压掉了对方的声音,就算溪浪拍岸一样,溅不起半点浪花。而她也是一口气从开头说到现在,中间不停顿不换气,硬是让对方找不到发言的机会。
总算旁边有个明白人,指出道:“你不是玄宗弟子吗?怎么在帮法家说话。”
上官婵不否认:“小儿见识,果然肤浅,道法合流没听说过吗?法家的法不是法律的法,而是更加近似于道的涵义。法家学者们共同编辑了一本思想著作《管子》,这书一共说了两件事,一是‘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这很明显是道家的内容;第二件是‘法出乎权,权出乎道’,意指道是万物本原,法来自于道,而君主手中的权力则是联接法与道的中介,很明显的将法、道两家默契地合二为一。这就是为什么法家的法不是法律,而是权力的原因。法家虽讲法、讲准则,但这些都是依托于权力而存在的,没有超越君权的法,也没有平等的人。天理无私,定纷止纠,赏存慎法,罚加奸令,其中法道合流的深意难道还听不出来吗?”
她一边说着,一边思忖,自己几乎没在江湖上露面,这样都能被人认出来,看来天创王朝是真正有心了,肯定暗中调查过,好坏先不说,至少是有了提防,并没有将正道盟当做可以信赖的友军。
眼见这位姑娘伶牙俐齿,着实不好忍,对方也晓得柿子要捡软的捏,于是绕开上官婵,直面刑无私。
“法者是货真价实的法门弟子,为何一直低头不言,难道是对自身所学没有信心吗?”
刑无私在江湖上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不过他的威名是建立在武力和品德,从没听过口才有多么厉害。
刑无私放下手中筷子,看了对方一眼,然后问:“天子犯法,何以为?”
那人没想到这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下子就直攻要害,他隶属王朝的臣子,总不能开口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吧,要不然被穿小鞋了怎么办?
于是他支支吾吾道:“古人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道不同,不相为谋!”刑无私毫不客气的打断了对方,“阁下收声吧,若坚持想说服我,就用武力吧。”
他的语气威严肃穆,目光刚正无私,对方本要开口的话一下子被逼了回去,竟是心生慌张,不敢正视,如同内中的私心被看透了一样。
……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任之初一边吟诗,举杯向对方示意。
这位尖嘴猴腮的老者也连忙举杯,满饮,一口饮完,横置酒杯,杯口朝外,示意全部饮空,接着两人对视一笑。
看上去其乐融融,就像是两位忘年交一样。不过月弓洞天和九华皇苑是死对头,九华皇苑既然投靠了天创王朝,视同一体,所以就算是旁人也不会认为双方真正这么友好,倒不如说,两边越是表现得客气,越是显得暗潮汹涌,令人掌心冒汗。
任之初饮完这杯后,像是如无其事的询问:“那边倒是讲得激烈,不知长者对‘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有什么见解呢?”
这位老者并非九华皇苑弟子,而是天子的门客,有着老资历,在核心团体中排号第九,名号虫师,平日行事谨小慎微,所以让他应对月弓洞天的弟子,所谓最了解你的就是你的敌人,为了避免这点,所以让他上阵。
虫师拊掌笑道:“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一句出自《礼记》。‘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人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这两句其实并非连在一起,特意拿出来,其实是采用了断章取义的手法。若是这般断章取义的话,那要是把‘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为君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中的‘君子抱孙不抱子’单独拿出来,岂非成了君子只能抱孙子,不许抱儿子?”
任之初应和笑道:“君子抱孙不抱子,单独拿出来也是有道理的嘛。不抱子,就是不会宠爱孩子,就会与孩子保持一段距离,有利于严格教育。所谓慈母多败儿,棒打出孝子嘛。”
他这话自然是调侃了,“君子抱孙不抱子”就原文而言,是指祭祀的事,跟抱儿子还是抱孙子没有一点关系。
虫师从善如流:“那就不举此例,还是回归到‘以德报怨’吧,本来是一句很壮气的话,被单独拿出来后,愣是成了懦夫的发言。”
“那长者是怎么看此句的呢?还望指教。”
“如以白话言。遇见国君,据车轼行礼时,大夫就须下车示敬;遇见大夫据轼行礼时,士人就应下车示敬;按礼制规定,遇士据轼行礼,庶人无须下车行礼示敬。大夫之身不得受过刑,受过刑罚的人不得充任卿大夫而在国君左右。身在兵车,无须据轼行礼;田猎用的武车,上插的旌旗不必束起,任其垂舒招展;巡狩用的德车,旌旗要束敛。其中‘礼不下庶人’是承上而言;‘刑人不在君侧’是‘刑不上大夫’的注脚。”
这样都不中套,任之初暗骂了一声老狐狸,接着又追问:“这样的话,礼不下庶人倒是说通,可刑不上大夫岂非仍是此意,刑罚不能处之大夫,大夫仍拥有凌驾在律法之上的特权,岂不让人心寒。”
“诶,此刑非彼刑,刑罚分两种,一为严刑拷打之刑,是为苦肉刑讯;二为断罪判刑之刑,是为最终刑罚。士大夫可免前者,不能免后者,以戏剧中俚句,就是不能屈打成招。”
虫师心中冷笑,这等手段也想让我入榖,口中仍客气道:“其中关于这句话的解释,圣人早有说明。当年圣人便曾回答弟子,‘则白冠厘缨,盘水加剑,造乎阙而自请罪,君不使有司执縳牵掣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杀。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礼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
刑不上大夫,是因为大夫们知罪知礼,犯了罪,不需要用刑,自己就应该自杀——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杀。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如果不跪而自裁,君肯定会叫人把大夫刑杀。
顿了顿,虫师又一副慈眉善目,乐呵呵的问:“少侠既然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连在一起,并不断开,想来是与我的看法不同,不知是何见解呢?”
“我之拙见,认为其中歧义点在于‘上下’二字,古人云,‘以高下之,以男下女’,其高下之间的下与男女之间的下,均为卑贱意。《论语》的‘惟上智下愚不移’,其上与下也作重轻意解。《礼记》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上下二字取同样之义,意为尊卑。礼节不能鄙弃庶人,刑罚不能尊畏大夫。”
任之初又补充道:“从血缘宗亲社会的刑礼观上看,远古时代,社会的所有成员为了本血缘宗亲的兴旺发达,子孙繁衍,都要严守人所共循的礼制刑法,谁也不能特珠。尧舜时,舜让鲧治理水患,鲧没有治好,鲧就受到了死刑处分。舜让位于禹后,禹对于执法刑父的皋陶不但重用,而且友情胜旧。当时刑礼保持公正与威严,即便是首领也不例外。所以这句话,应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
“真是发人深省的见解,少侠虽是江湖中人,对儒学也是大有研究啊。”
虫师一边乐呵呵的称赞对方,一边在心底暗骂,这样都能绕开,真是一只小狐狸!
……
尽管四方的唇枪舌战,明面上,暗地里透着一股硝烟味,但这些其实并不影响大局,除非是一方全局崩盘,否则在互有胜负的情况下,并不能决定什么,因为真正能决定局势,依旧在东方易的身上。
他若出丑,那么也就意味着整个正道盟出丑。
不过东方易身旁有才辩无双的白庸护航,一时倒也无虑,其他人还不好站出来说什么,弟子代师傅回答,无论从孝还是从礼的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
真要逼东方易回答,也是有那么一个方法,就是对站出来的白庸说,你不够资格问答我的问题。
只是这样一来,白庸这边就可以反过来质问对方,你有什么资格来问他的师傅。
以东方易的江湖名望,一般人还真没资格和他问答,若以此刻的代表身份来讲,那么只有同样处于领导地位的天创天子,才能与他对答。可是这样一来,就形成王对王的局面,将王朝的优势白白相让。
王朝的优势是什么?
主人,势大。
身为主人就是主攻攻击的一方,势大那么败掉一个两个也不算什么,不像正道,只有寥寥数人,一旦这几人被驳倒就意味着大大出丑。可王朝这边多的是客卿,倒下一半也不算什么。
客卿嘛,相当于临时工,丢人也是丢自己的,跟王朝无关。
可若是让天子亲自与东方易对话,意义就不同了,他若被驳倒,也就意味着王朝丢人,所以他站出来对话,就是将立于不败之地的优势白白扔掉了。
何况,虽然此时是白庸在护航,可谁敢断定东方易就不擅长舌辩之术了?
的确,他的荡魔道君的名号,更多的是来自他的武力和正义感,是由他手中的剑杀出来的,由累累尸骸堆积起来的,可那只是因为他喜好用武力多过言辞,并不是他不善言辞。
东方易考取过功名,这件事朝廷不可能查不到,一个会做锦绣文章的读书人,一个懂人情练达的江湖人,口才会差吗?
谁也不能保证。
也许下面的人因为眼界而看不到这一点,但为王朝出谋划策的帝师,不可能看不到这点,肯定会提醒手下人不要胡乱开口。
眼见开胃菜没什么效果,接下来就是正菜了。
天创天子亲自从正席上下来,对东方易敬酒。
“朕闻荡魔道君之名号久矣,今日终得一见,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甚感欣喜,特敬此杯,以示仰慕之情。”
天创天子口中说着仰慕,手上做的却是礼贤下士的动作,分明是将对方当做臣子,自己当做君主。
“些许薄名,不值一哂。吾等方外之人,不谈虚礼,只言修行,悬壶济世的修行。”
东方易一句方外之人,把自己给摘出去了。其实神洲的修行者,也许会在乎朝廷的势力,但未必会在乎天子的势力。
神洲的局势,天子一州,诸侯四方,相互间只有名义上是从属关系,并无本质意义,实际上就算天子也不能插手各州的权力分布,行政自治。顶多是过年过寿的时候,派人进京朝贡一下,平日也没什么来往。
修道四要,财侣法地,既然要有地,难免要跟官府打交道,毕竟像玄宗一样将门派建立在另一空间的是极小数,可所谓的官府其实只是州官,所谓的朝廷也只是诸侯国的朝廷,跟天子没关系。
不过实际上虽然如此,明面上的功夫还是要做的,就如同各州朝贡一样,即便不将对方放在心上,面子功夫还是要做的。
听到东方易用方外之人将自己拿出去,不称子民,天创天子脸上表情不变,依旧敬酒,显示出极深的城府。
两个酒杯相互一碰,悄然无声,台面下,两股足以撕裂虚空的巨力在相互较劲。
对方来势汹汹,东方易也不是江湖新人,早有准备,只是乍一接触,竟是感觉对方的根基庞然雄厚,已是超出了天人境的极限,隐隐将万屠元功压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