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哥本哈根精神
第二百三十章 哥本哈根精神
直到几天后,程晋州都觉得晕晕乎乎的。
他新建立的团队,包括了项欣一级星术士,曹丰二级二星星术士,金喜二星星术士,白靖二星星术士,钱岚先生一星星术士和廖恺一星星术士,除了这些星术士的中坚力量之外,姜璜星术士以顾问的身份加入,更是让人惊诧。
四级三星星术士,不管在哪个世界,都是享受无限尊敬的对象。如今他决定进入一个团队,竟然不是以其为领导的团队,类似的事情,就是见多识广的星术士们,仿佛也没有听说过。
除此以外,星术士贡献点的增加也让程晋州有中奖的感觉——虽然在兑奖前,他等于知道奖票的号码,可是却不妨碍其见到奖品的兴奋。
短短一个月时间,270个贡献点的增加,代表着程晋州的三星星术士道路,再次进入快车道。未来随着星术士们研究的增加,定然会让他的贡献点有更强力的增涨,总计接近五百的贡献点更是让程晋州看到了三星星术士的门廊——那可是无数星术士梦寐以求的目标。
要不是夏京得到星术士协会和圣堂承认的期刊不多,再有几本“增刊”,就能让程晋州结束等待。
不得不说,虽然微积分的内容对很多星术士来说,都显的过于深奥,可是在整个夏京的范围内,智慧而有积累的星术士,远比程晋州想象的要多。
姜璜星术士甚至会在看期刊的时候忽然笑起来,然后指着某个名字喊:我上次见他的时候,还是45年前,以为已经死掉了,没想到又出现了……
星术士们的生命和时间观念,委实让人羡慕。
程晋州由着姜璜星术士继续在微积分的基础上,研究炮兵数学。他自己则带着新组建的团队,开始了第一次实验活动。邀请姜璜星术士的加入,与其说是想要使用他,不如说是想要利用一下他的名字。
至少白靖等人看到姜璜星术士的身影,会感觉到更多受重视的元素——那种感觉,大约是“我的同事乃哈佛毕业”的变态自豪吧。
白靖是除了姜璜星术士以外年龄最大的星术士,112岁,白色的胡须和白色的头发,用油脂梳理整齐之后,有如英国法庭的律师,白的彻底而有威严。
钱岚和廖恺都是很板正的先生。脸谱化的星术士,六十或者更年轻一些,有前途却不甚光明。强于大多数的普通人,弱于大多数的星术士,没有多少机会,也愿意抓住现在的机会。
作为项目的开始,程氏团队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制造出是油酸钠、十二烷基胺盐酸盐或者它们的替代物,从而提纯纤蛇纹石,远期目标则是将全部的化合物都提纯一遍。
虽然看起来有些困难,可是七名星术士的联合体,却让大家信心十足。更有趣的是,由于星术士们以钻研实务为耻,根本就没有人问程晋州一句:研究它们做什么?
星术士对数理的追求是如此的纯粹而无聊,简直如同贵族们的艺术。
程晋州对于7名星术士的加盟,也感到欣欣鼓舞。不管是近代还是现代,7名理论物理学家在一个团队,已经比迪斯科舞厅还要拥挤了。说的夸张一点,也许7名理论物理学家,就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全部物理力量了——别管剩下的教授讲师,他们是教书的,和“学家”没什么关系,勉强说起来,也许是大家在同一个领域里吃同样的饭吧。
不管怎么说,总不能因为豺狼和老虎都喜欢吃肉,就说两者是相同的。
趁着大家都在抓紧时间熟悉研究内容,程晋州则开始考虑团队建设的问题。
如同七名物理学家的价值一样,管理他们麻烦,也不亚于七个省市的管理——所谓的科学家的管理,是一定要让他们迸发出积极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要是像养猪一样的将之圈起来,只要一个厨娘就可以了。
程晋州印象中的科学团队,排在第一的就是爱迪生:科学资本家集大成者,时代名誉剥夺者。排在第二位的也许是诺贝尔:生前富贵身后名,300年的幸福快乐……
但两个人的团队经验,似乎都属于公司式的组织形式,显然不适合程晋州目前的身份。
他在桌子上写写画画,伊苏不时的也出两句主意。后者的经验主要来自星盟,就像是现代科研管理的重心一样,大家都将经历放在了财务、审计和科研经费上。换言之,现代科研管理主要是管钱,同样不是程晋州所需要的团队管理。
事实上,在场的星术士根本就不是能用钱请来的。
不过,近代的科学家总共就那么一排,程晋州很快在纸面上郑重的写下了一个名字:玻尔。
刚刚提出了一串意见的伊苏立刻不解的问道:“为什么选他?”
他对程晋州曾经世界的了解,不免有些流于表面。
“为什么选他?”这一次轮到程晋州惊讶起来,仿佛受到冒犯一样道:“他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啊。”
前客服同学茫然不知所谓。
总是做牛的程晋州,现在明白了对牛弹琴的困惑。他也不在乎伊苏的想法,精神振奋的补充回忆着哥本哈根学派的前前后后,越是思考,就越觉得自己的选择有道理,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在玻尔的名字上画个圈。
哥本哈根学派,源于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它的理念与其说是出奇制胜,不如说是因为坚决贯彻。其核心与成功之道,是被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精神”的思想: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
程晋州更是再次缩略,以“讨论的美德”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内容。至于完全自由的判断,星术士们早就超过标准了。
讨论在星术士的世界也是经常应用的方式,但哥本哈根学派采用的方式更直接,更深入和坚决。他们的学术交流,被要求定期举行,差不多每周一次,大多数物理学家和研究生都参加,内容则是最近的文章或一个人的最新研究进展,没有时间限制,不拘形式,人人可以自由提问和发表评论……随时随地的讨论则出现在散步时,游泳的间隙、休闲交流时。
也许有人会说:这很简单。
但实际上,一点都不简单。因为科学家不是圣人,他们对自己学术隐私的要求,比对老婆的身体隐私的要求还要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家们更是会将私人利益置于所有利益之前,追逐利润的企业席卷全球,广泛的学术交流带来的将是广泛的专利质疑。
哥本哈根的方式,要求一个强有力,并善于组织的领导者——他同时是要有学术地位的领导者,如此才能让讨论坚持和持续下去,而不会被惰性和私利所左右。
后世并非没有团队想要复制玻尔的成功,但大抵只能维持在很小的范围内——理论物理学所谓的小范围,一般是指三个人的讨论组。
相比之下,20世纪20年代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被称作是物理学家的圣地自有其道理。在玻尔创立的头10年间,总计有17个国家的63个科学家在研究所做了长期逗留,他们的模式也很像是程晋州目前的组织模式,星术士们任其来往,以私人关系为纽带,尽量延长他们的逗留时间。
应该说,玻尔建立的团队模式,仅仅适用于近代。等到二战结束之后,但在那个时代,哥本哈根模式大获成功。将主要学术青春奉献于此的63位科学家,总共发表了273篇论文,并孕育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中包括“测不准”原理的发现者海森伯,泡利不相溶原理的获得者泡利,狄拉克方程的创始人狄拉克,还有薛定谔,他的那只猫已经有名到可以在酒吧里泡美女的地步——据说钱学森回国的时候,有美国政客说他顶得上5个陆战师,那哥本哈根学派能换的陆战师至少要超过50个。
整个20世纪的两大物理成就,相对论属于爱因斯坦一个人,量子理论属于哥本哈根学派全体团队。
星术士们的行为习惯,与近代的物理学家是如此的相近,使得程晋州不用太大的改动,就能将自己所知的理论移植而来。所需要的只是引导大家的行为习惯,使之乐意分享,另一方面则是坚持讨论会的模式,并持续的深入讨论……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团队的磨合期就顺利度过。
油酸钠的替代物研究也卓有成效,项欣发现了新的油酸结合形式,不及后世的有效,但却容易制作。廖恺对动物油脂的混合方面有了新的发现,十二烷基胺盐酸盐被完全取代。
整个团队的表现让姜璜星术士也吃了一惊。
他原本是存着看程晋州笑话的心思,可是现在,却是内敛的佩服。
程晋州亦是暗自捏拳,振奋非常。
他对自己的能力有着清楚的认识,想要在数学或者物理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路,便是经过了伊苏的教导,同样困难重重。可是带领和管理团队,却让其看到了自己的潜力。
超脱时间的知识,对未来走向的掌握,清闲的生活状态,均是程晋州擅长和掌握的,也是指导团队最重要的素质。
“或许我真的能凭自己,做出点什么来。”顺利的过程,让程晋州更加的自信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