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市民的奋斗

第151章 就这么干吧

第150章 比登天还难 目录 第152章 勤奋的人

第151章 就这么干吧

新加坡战役俘虏8.65万敌军,是国防军有史以来最大的陆战胜利。中国再次向所有亚洲兄弟民族证明,白人并非不可战争胜,白人同样可以打败。越南临时政府得意洋洋地宣布,中华友邦的胜利是亚洲民族胜利,越南人一定会参加到亚洲革命之中,在亚洲民族解放事业中,贡献出绵薄之力。

关于这次战役,《中华新闻》的大标题是《亚洲独立战争大局已定》。

“短短数天内解放新加坡岛,只有我英勇国防军才能立此殊勋。新加坡的解放,战争大局已定,最后胜利非我莫属。”

共和30年10月9日,30年首义纪念日前一天,西北市和全国每一个城市、市镇,早早树立起红色“十十”标志,街道上一面面五色旗迎风飘荡,居民自发在阳台、门庭前伸出国旗。首义30年庆典显得没有过往热闹,国防军鲜少举行阅兵,但各地国民警卫队总会举行阅兵式,国防军会在军营举行小规模阅兵和开放活动。但今年,一切都没有。

宣战后,每天可以看到满载新兵的军车,源源不断驶出城市。每当新兵离城时,路边总会站满送行的人群,朝军车上抛洒礼品、慰问包。更多的人却在默默工作,西北市周各个工业区内,工厂日夜不停生产武器和军需品,每天都有数百辆火车进出工厂,运进原料、满载武器军需,发往港口。仅宣战50天,国内工厂就已接到足以满负荷生产数年的订单。

司马站在办公室窗边,透过厚厚的防弹玻璃,隐约可以看到国会大厦上的人影,那是特勤局安全特工,他们一天24小时守着狙击步枪保卫国会大厦,甚至在国会大厦和国务院楼顶,还加装有高射炮。自全国进入战时状态,国内大城市普遍在楼顶加装中小口径高炮用于空防。共和广场上有发表街头演讲的爱国者,有庆祝马来战役胜利的民众,当然也有债券发行处。在胜利和国家荣誉刺激下,自由债券发行将超过平时。

办公桌前,杨永泰、刘敬之静静地坐着,两人视线随总理动作而移动,等待总理指示。几分钟、十几分钟司马始终只言未发,只是静静看着窗外。

办公室门被推开,外交总长顾维钧、侨务委员会主席郑彦芬一进屋,司马就示意他们坐下。

“你们应该已经知道,第九军打下了新加坡。”

刚刚坐下的顾维钧和郑彦芬一愣,诧异地看着总理。

打下马来亚和新加坡是大新闻。更何况,昨天整夜,西北市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举行了半夜庆祝游行。报纸上新加坡十万英军投降的消息连篇累牍,这是规模空前的胜利,在国防军历史上,除当年釜山受降外,没有任何一次受降能与之相比。釜山还有一个前提是在和平条约签署后,而在新加坡,十万英军彻底被国防军打破胆,主动举起白旗。

这么大消息,即便山沟里的老百姓也知道,更何况他们。总理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

“三天前柔佛苏丹委托马来亚华侨总会会长陈嘉庚先生,递来一封信,询问马来亚独立事宜。”司马解释了两人的迷惑,两人彼此互视一眼,明白总理召唤他们二人的原因。然后看着端坐在桌前的杨永泰、刘敬之二人,总理难道对马来亚独立还有疑虑?

“总理,帮助亚洲殖民地获得独立是我国即定政策,亦是战争正义所在。正因如此,国防军才会在东南亚受到普遍欢迎。”顾维钧平淡地说道。

国防军在缅甸、马来亚受到欢迎是不争事实,国内各大报纸亦喜欢用当地土著欢迎国防军到来的照片证明,千百年来中国就是亚洲至少是东南亚共主的历史沉淀,中国此次宣战,是帮助殖民地获得独立。

国防军心理战部队在战争期间更是不断用广播、图文并茂的传单向土著人传递这一信息,而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独立,让殖民地独立运动成员看到希望。

“我们来这里是解放亚洲兄弟,而不是占领。”

韩国独立后成功范例,中国给予越南、柬埔寨、老挝全面独立的事实,并帮助建立现代政权、军队、恢复经济的事例,让接受英国教育的缅甸、马来亚精英甚至印度人,纷纷看到真正独立的希望。正因如此,前所未有的独立浪潮在东南亚风起云涌。他们祈盼国防军到来,为他们赢得独立。

“少川,英印军主力经海路撤出仰光,缅甸已获得解放。缅甸、菲律宾都可以获得独立,毫无疑问,这也是我们的即定政策,我们会以韩国成功模式和中南地区经验,在缅甸和菲律宾建立新的、独立共和政权,但是……”司马话声稍顿,“在马来亚,我们却不能复制同样的政策,马来亚和其它地区有本质不同。”

历史上,中国与马来亚的交往从汉代开始,马来亚是中国人下南洋的第一站,郑和下西洋亦是以马来亚为大本营。明亡后,马来亚亦是不甘为清奴的国人避难之地。19世纪中叶以后,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疲弊、民生困苦,沿海居民纷纷南渡谋生。甚至以千人为单位向马来亚集体移民。

数百年来,马来亚发展全仰赖华侨努力,吉隆坡是华人矿工发展起来的,马来亚最繁华的柔佛巴鲁亦是如此。实际上马来亚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因华人开拓发展起来的,是华人把马来亚小渔村、蛮荒雨林开拓成繁华城市、种植园。注定马来亚和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不同,同样决定了中国在对待马来亚问题上,不能与其它地区持相同政策。

而且早在国防军进入马来亚之前,南洋财团就通过琳琳娘家人亦张家人,向自己转达一个愿望,准确来说是马来亚华侨社团希望马来亚独立后,在人数上不逊于马来亚族的华族,可以在新政府中占据主导地位。

“郑会长,你是国会侨务委员会主席,告诉我马来有多少华人?准确说,是马来亚华侨所占人口比例?”沉默一会后,司马话锋一转,直视郑彦芬。

郑彦芬一时没反应过来,思考十数秒后才给出总理答案,“43.65%,马来亚是除兰芳外,华侨人数最多的聚居地,在绝大多数城市中,华侨所占比例普遍在60%以上,甚至在某些城市超过95%。”

总理的问题让郑彦芬和顾维钧明白为什么总理会提到马来亚独立问题,肯定与华侨比例有关系。而且顾维钧联想到总理太太娘家人,张家本身就是马来亚华侨中影响力颇大的家庭之一,华侨造就了马来亚,同样控制着马来亚经济,而在国内影响力颇大的华南财团和以南洋为活动中心的南洋财团中,生活在马来亚的侨商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人肯定不愿意看到,总理将韩国模式套用在“情况特殊”的马来亚,与“韩国模式”相比,华侨肯定更愿意采用“兰芳模式”即华人主导政府。

“对华侨的国籍政策,自共和以来,我们实施‘血缘国籍’,只要父亲是中国人,所生子女即自动获得中国国籍。现在我们在马来亚却碰到一个问题,假如我们在马来亚实施‘韩国模式’,华侨身份界定,按照在兰芳、泰国、中南惯例,即华人自动获得独立后所在国国籍,我们是承认双重国籍的。”司马提到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华侨地位问题。

“独立后的马来亚,占人口43.6%的华侨地位是什么?我们应该对马来亚持以什么政策,这些都是问题。假如,我们执行兰芳模式,那么将占人口50%的马来人置于何地,同样这也有可能导致亲英势力和英国间谍从中策反,进而导致马来亚时局不稳定,这和我们建立稳定政权的目标是有违的,同时英国人可以以马来亚为借口抨击我们。”

郑彦芬立即领会了总理的意思,开始在脑海中构思解决办法,“总理,其实这些并不是问题,无论是在韩国或越南、泰国等地推行民主宪政,共和中国不仅是作为解放者解放那里,同时还帮助他们建立现代化政治秩序,这恰恰是我们的优势,不是吗?而且这亦受到当地民族普遍欢迎,这一点想来大家都不会反对。”

郑彦芬说话时面带微笑,解放的同时伴随“价值观推广”,而价值观推广,同样隐藏着其它目的,总之在新生国家中,民主是核心、宪政是基本,当然唯华政策不可避免,否则政权自然没有存在的意义。

“殖民统治时期,英国对马来西亚采取间接统治方式,形式上承认各苏丹对马来西亚统治权,保留原封建土地制度,并通过设置保留地和限制其他族群购买土地的方式,将马来人固定在农村,利用华人和印度人在城市充当锡矿工、手工业者和种植园主。因多数马来人生活在农村,贫困率较高,而华人、印度人则主要生活在城市,总体经济水平较高。”

郑彦芬向总理阐述马来亚的历史,总理和其他人的疑虑是基于对马来亚现状的不了解,而华侨恐怕亦不了解“共和”本质。但一方面作为国会参议员,另一方面又是国会侨务委员会主席,自己每年有大半时间在南洋,与侨社、侨民还有殖民地政府打交道。对于那里的情况虽然谈不上了如指掌,但至少比他们更清楚。

“总理,宪政的根本在于公平,中南三国第一次普选已经开始,三国选举法是我国法律专家借鉴我国《元年选举法》基础上制定,在选民登记上,有一些限制,比如:小学以上文化,否则他们不识字,怎么去投票呢?在早期普选中必须加以限制,在民众适应之后,才能够扩大,共和二年我国登记选民4300余万,而现在是4.15亿。总要一个过程不是吗?”

“继续!”郑彦芬的话让司马意识到他已经有了解决办法。

“马来亚占人口50%以上马来人,文盲比例占80%以上。而马来亚90%在校学生是中国人,90%以上大学生是中国人。而且,无恒产者无公责,绝大多数马来人都依附苏丹和大地主。如果选民登记,有产、普遍接受教育的华侨,将占登记选民绝大多数。宪政基本精神在于公平,我们并不需要偏袒某一方,需要继续一如既往的给予公平、公正的机会。”

听到公平、公正这两个字眼,司马脸上露出笑容,想起另一个时空的真实历史。日本占领马来西亚后,对马来西亚同样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但与英国人不同,日本人对马来人采取拉拢与怀柔政策,对华人则直接镇压和掠夺。日治时期,马来人作为合作者进入各级行政和治安机构,华人则成为被统治和监视对象。日本人与华人对抗,变成马来人与华人对抗。

二战后,战后英国人的归来并没有消除族群间的矛盾分歧,反而将矛盾分歧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为延续殖民统治,战后英国组建了中央集权的马来亚联合邦,改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新的马来亚联合邦确认了马来人的特权地位,非马来人获得公民权必须符合15年居住期,以及语言和忠诚等诸多苛刻条件。

独立后的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在法律上通过修改宪法明确“马来人至上”意识,马来西亚宪法中,有多项条文规定马来人特权,阐明马来人及沙巴和沙捞越土著的特殊地位必须获得保障。由马来族掌握政权,华族在种族上受到歧视,在政治上受到压抑,在经济上受到限制,在文化上受到排斥,当地华侨华人处境艰难。

马来人更是从法律上制造了土著在经济领域占有30%股权,大专学府招生额为土著55%,非土著45%,挂牌公司必须将30%股权售予土著,同时还强制推行同化政策。他们从来没有给予华人公平,自己应该给他们公平吗?

就在司马考虑是否接受郑彦芬建议时,先前和总理一直讨论这个问题的杨永泰,用赞许的眼光看了一眼郑彦芬,“总理,这是最好的选择,将选择权交给当地人,而我们只需要保持适当中立,当然驻军威慑同样不可避免。”

“总理,这样可以堵住很多人的嘴,但新加坡问题?”

“新加坡没有任何讨论必要,新加坡将会成为中国第二个特别市,这点无庸置疑。未来我们在南洋各国保留驻军的同时,新加坡将会成为我们在南洋的一个据点,这是最基本的南洋政策。我们是解放者,但是我们所有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自身利益。”

讲到利益时,司马看了一眼杨永泰。就在昨天,四石告诉自己,杨家三公子的扬新集团在军方友人帮助下,从一个英国商人手中低价购得一处英资锡矿,在敌国资产处置委员会接收之前,就已经把锡矿转到自己名下。

“算了,总是难免的。”原本想等众人走后和杨永泰谈谈这个问题,但想了想,司马还是放弃了。

无论什么战争,总有很多公司希望分享战争红利,扬新集团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国内财团是战场上一只看不见的推手。财团为了自身利益,一步步操纵国会诱发战争,战争刚爆发,财团就在西北大厦举行“分赃会议”,划分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甚至伊朗、中东等地的英美等国遗留资产。随着国防军胜利,地图上、草案上的划分变成事实。

现在敌国资产委员会,正在以当初各大财团划定范围进行公开分赃,只有少数大公司、大企业不屑一顾的敌资,才会落到小商人小企业之手。

“他们更希望中国打到欧洲,这样就可以分割欧洲了?”司马无奈地摇摇头,财团是个问题。过去几年自己尽可能打压财团。但效果不尽人意,除非自己真有自断臂膀的决心,否则,有时候也只能装做看不见。

司马摇摇头把思绪转回正题,“敬恒,你和刘会长一起把意见整理成文,下周提交内阁讨论。”

众人离开总理办公室后,顾维钧从包中取出一份文件说:“总理,瑞士方面发回一份情报,美国对我们提出的条件作出回应。”

“哦!”打量顾维钧手中的文件,司马有些好奇,美国人作出回应,文件显然不会是“拒绝”二字,如果拒绝,不会如此厚实。

“总理,罗斯福认同我们必须给予亚洲各国独立的看法,但他认为,独立必须在宗主国许可下的独立,而不是武力入侵。”顾维钧顿顿,接下来的话,肯定会让总理大发雷霆。

“对东南亚地区的侵略行为,实际上是毁灭了东南亚各地独立的可能,如中国同意撤军,并愿意向英美两国道歉,并赔偿两国损失……”

总理沉默不语,出人意料的保持冷静。但当留意到总理手中颤抖的烟蒂时,顾维钧明白,总理是强压怒火。

“看来,他们还认为可以赢得优势,不见棺材不掉泪。”

……

司马盯着一个身穿空军制服的年轻人,怔住了。刚才看到这个年轻人的设计方案时,司马觉得是在玩笑,是一幕精心策划的恶作剧。但在中国除了女儿们会这么对自己,其他人……但,这个年轻人提出的方案着实让人惊讶,甚至超出自己最初的设想。

望着总理,木远帆呼吸急促。方案得到空军参谋部及技术部门认可后,自己就做好被总理接见的思想准备。但现在真的站到总理面前,木远帆还是忍不住激动。自己是正宗西北人,少年时甚至在动物园碰到过总理,总理显然已经忘记了自己,但自己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事隔24年再次见到总理,而且自己将完成总理交待的任务。

“总理,技术部门已经充分验证过方案,方案从技术上是可能的,当然我们并不期望一次轰炸可以给美国造成多么惨重的损失,这非常困难,毕竟载弹量有限。但我们相信,当第一枚炸弹落在美国本土时,美国国内本身就怀疑战争能否取胜的民众,会陷入前所未有的惊恐中,当我们在美国本土投下炸弹,意味着美国的大洋天险不复存在。”

司马最初作出轰炸美国本土的决定,是出于报复美军对上海的轰炸。随后参谋部进行讨论后,认为对美国本土轰炸,有利于促成战争结束,而且对美国民众心理打击,甚至超过击败美国舰队。正因如此,参谋部和空军才满怀热情的研究轰炸美国的方案,技术部门否决了所有提议,却保留了木远帆的方案,他的方案最现实、成本最低,效果却最显著。

所以,郑培林才会亲自带着木远帆来到总理办公室,由他亲自向总理解释这个方案。

“但必须考虑到,轰炸此处,可能会适得其反,不是吗?”在木远帆讲解时,司马又仔细看了方案说明及航线图,不可否认他进行了充分研究,尽管编队一定会被发现,但发现后也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反而更能在美国民众心中造成恐慌,这恰恰是参谋部希望看到的。

木远帆看到总理犹豫不决。

“总理,其实我们并不可能左右全部,或许有可能导致事情朝反方向发展,但同样,也有可能使它朝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不是吗?”

沉默数分钟后,一直看着航线图的司马抬起头,看着这位空军中校。以后,任何一本描述二战历史的书籍上,一定会记下这位空军中校的名字。

“就这么干吧!”

第150章 比登天还难 目录 第152章 勤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