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软肋
第118章 软肋
大西洋的暖风吹在身上,暖洋洋的非常惬意。但此时,商船队上千名水手,却紧张的手心冒汗。一支庞大的舰队逼近“CG-1商船队”,平静的大西洋上,暗潮涌动。
远离祖国的商船队,将面对庞大的英国舰队。海平线庞大英国舰队露出峥嵘,四艘轻重巡洋舰、六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耀武扬威。巡洋舰上203/152毫米舰炮对准船队,米字旗迎风飘荡。
“CG-1商船队,根据英国政府禁令,要求你们立即随舰队前往普茨矛斯……”英舰一遍又一遍打旗语,要求船队驶向普茨矛斯。而“泗水号”驱逐舰不断用“这里是公海,中国商船享有国际公法保护的通航权”回答。
双方炮口互相瞄准,舰队和船队距离越来越近,数十架英国喷火式战斗机从船队上空掠过,战斗机卷起的狂风吹去水手的帽子,水手甚至可以看清喷火式战斗机上英国飞行员的模样。
领航位置的“泗水号”仍然保持航向,以9.2节时速伴随商船航行。舰上的水兵呼吸急促,海魂衫被汗水浸透。
“发信号,命令船队继续前进。”林凤翔命令道。
“是,长官!”命令被传递到各船。此时英国舰队距商船队越来越近,彼此都有看清对方的模样。因为有“首炮不由我发”的指示,所以只能静静等待。
“长官,中国人仍未转向,距离12海里。”
“再次请示伦敦,要求得到开火授权。”尼尔森命令道。随即无线电员再一次向伦敦发出请求开火的电报。
“伦敦有指示吗?”看到中国船队毫不退缩,尼尔森急不可耐。
“该死的。”心中痛骂海军部的官僚,真以为靠威慑就能让中国商船屈服,转向普茨矛斯吗?
伦敦犹豫不决。如果三流小国派出船队同德国人贸易,伦敦会毫不犹豫拦截,但中国拥有不逊于美国的工业实力、五亿四千万人口、世界第二海军强国,英国不能不仔细斟酌。
“任何开火,都可能导致中国彻底倒向德国。届时,中国陆军会进攻缅甸、海军会进攻新加坡,占领印度。英国在印度洋、亚洲的势力将遭受重创。”泰晤士报的分析一针见血。
中国不同于美国,击沉美国商船,还有回旋余地,但击沉中国商船,却会让这个神经敏感的国家认为英国是在向中国宣战。中国表面上温文尔雅,骨子里却睚眦必报。
“伦敦无法下定决心。”尼尔森中将明白伦敦的尴尬,伦敦想拦截商船队,却不愿意挑动起同中国的战争。
“长官,0.5海里!”
近在咫尺了,尼尔森中将不需要望远镜就可以看清“泗水号”。中国海军很多军舰用东南亚地域命名,中国人常说:华侨捐款建造了军舰,自然要用华侨聚居地命名。
“泗水号”威力强大130毫米舰炮对准英国旗舰。泗水号上五门130毫米单联炮射速为每分钟100炮弹,英国舰队炮火无法匹敌。
了解中国海军的尼尔森知道,中国军舰单联130毫米舰炮口径虽小,但高射速足以威胁条约型重巡洋舰。按照中国海军打法,会在第一时间,不顾一切的将所有炮弹倾泻到旗舰上。中国海军素有“死也要拉个垫背的”的流氓作法。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击沉它,短短几分钟“谢菲尔德号”重巡洋舰将会承受数百发炮弹。
“长官,0.2海里,中国船队正试图从编队中间穿越。”一名军官惊呼。军舰上训练有素的英国水兵眼巴巴瞅着中国军舰越来越近,中国军舰上操作双联25毫米高平炮的中国水兵清晰可见,甚至可以看清彼此紧张的表情。
“首炮不由我发。”林凤翔默默念叨着国内的指示,同时祈祷英国人不要开炮。泗水号和海口号战沉没关系,但船队有两千名船员,不能拉着他们陪葬。
此时大西洋上,出现荒谬的一幕。一支由十艘军舰组成的舰队,对另一支由两艘驱逐舰和27艘万吨轮组成的船队束手无策,任由对方从编队缝隙间穿过。双方船员紧张地看着彼此。很多英国水兵第一次见到中国军人、中国人,但谁也没想到,炮口下的“约会”竟会如此紧张而刺激。
当泗水号驶出英国舰队拦截线时,林凤翔长出一口气,掌心被汗水浸透。
“长官,船队已经驶过,恭喜,我们击败了大英帝国。”
“把消息通知全舰。”泗水号上的水兵听到扬声器中传来:击败大英帝国的信号,欣喜若狂。这是一场勇气的较量,最终做到了,在气势上击败了英国海军。
“长官,海口发来电报,船队安全通过。”
“命令,目标布雷斯特港,全速航行。不,保持现有速度,注意观察水面,小心水雷。”林凤翔命令道。
明天早晨,船队就能到达布雷斯特港,满戴中国商品,给德国人带去中国的友谊。返程时,将会满载从各个博物馆清点装箱的数十万件文物。
……
凄厉的防空警报响彻伦敦,空中飘着一个个银色气球,巨大的气球在伦敦上空布起密集的防线,迫使德机不能低飞投弹。伦教街头一片狼藉,炸飞的建筑物随处可见,到处是断垣残壁。路面上布满大大小的弹坑,双层巴士艰难的蹒跚慢行,车轮过后扬起漫天尘灰,曾经繁华的伦敦,荒凉凄惨。
高射炮打响,爆炸声震耳欲聋,很多人急匆匆朝防空洞狂奔,空中一团团黑烟升腾。滚滚浓烟和红色的烈焰吞食了庞大的建筑,伦敦被硝烟笼罩,在轰炸中呻吟。
唐宁街十号首相官邸前,身穿绿色军装头戴亚里德安式钢盔的英国士兵恐惧地看着从伦敦上空掠过的四发重型轰炸机。重型轰炸机是德国从中国购买的,拥有充足轰炸机的德国,对伦敦的轰炸日以继夜。地下防空办公室内,叼着雪茄的丘吉尔怒不可遏,德国空军正在蹂躏伦敦,中国轰炸机正在屠杀英国人,“该死的中国人!”
“尼尔森回电,中国船队通过拦截线,正朝布雷斯特港前进。”海军部长贝克豪森的汇报,再次增加了丘吉尔对中国人的厌恶,如果中国总理出现在丘吉尔面前,他一定会给中国总理一拳,不!一顿暴打,狠狠教训那个“东方猴子”。
丘吉尔盯着内阁成员,“先生们,难道只能坐视中国人源源不断把物资出口到德国,而无能为力吗?”
“除非下定决定与中国宣战,否则只能坐视中国人的船队向德国出口物资。”贝克豪森无奈的耸耸肩。
外务大臣安东尼·艾登也束手无策,“首相先生,我们已经用尽一切外交努力,希望中国人给予支持,但中国人仍粗暴的拒绝了我们的要求。”
德国人用数十万件中国古董成功收买了中国人,中国人虽未参战,但明显倒向德国。中国国会禁止向交战国出口武器,但德国不需要武器,而是需要资源,中国人却可以在自由贸易的借口下向德国源源不断出口。德国人还可以派出飞行员从空中到达中国,然后将远程轰炸机驾驶回德国,随后轰炸机被德国空军用于轰炸伦敦。
“中国人千方百计支持德国,可以预见,中国与德国结盟只是迟早而已,要么下决心与中国人决裂,要么提前做好准备。”
“准备?怎样准备?”丘吉尔直盯国务部长毕佛布鲁克。有什么好准备的,即便白痴也知道,大英帝国不可能保护亚洲,如果中国向英国宣战,英国只能坐视中国人占领亚洲,无能为力。
“首相先生,我说的准备不是调动军队到亚洲,有时候其它手段比军队更有用,我们并不愿意同中国进行战争不是吗?”毕佛布鲁克并不着急向迷惑的首相解释,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红茶,虽然外界轰炸甚为激烈,但下午茶总归要喝的。
“抓住中国人的软肋狠狠一击,让他们明白中国离不开英国的支持。”
“软肋,说说看。”在中国问题无能为力让丘吉尔恼羞成怒,中国有软肋暴露给英国?或者说英国有能力抓住中国的软肋?
“资源,首相先生。中国与其它大国不同,人口众多,工业体系庞大,但国内资源匮乏,却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正因如此,上次战争结束后,中国企业家不断在非洲、美洲、澳大利亚投资铁矿、铜矿及其它矿藏,海外资源是中国工业的命脉。今年上半年,中国生产了4200万吨钢铁,但却从澳大利亚、印度进口了2600万吨铁矿石。中国生产260万辆汽车,却从美国、墨西哥进口了2800万吨石油。中国拥有世界上仅次美国的汽车保有量,石油产量却只有3420万吨。如果不是发现了新疆及突厥斯坦油田,石油将全部依赖进口。石油和铁矿石是中国工业的命脉,离开澳大利亚和印度的铁矿石,中国庞大的钢铁厂将停产。离开美国石油,中国汽车工业会瘫痪,这就是中国的软肋。”
“你是说制裁?”丘吉尔恍然大悟。
“制裁,和美国人一起、拉上其它国家,找个借口,彻底全面制裁中国,迫使中国妥协,甚至可能让中国人加入我们的阵营。可以将中国划入敌对国行列,没收中国在澳大利亚的铁矿、铜矿,当然这毫无理性,也不必须,我们只要做到关掉中国的油管和铁矿输送带。”毕佛布鲁克得意洋洋。
“中国太依赖外部资源。与英国不同,英国依赖的资源来自殖民地,中国依赖的资源却来自其它国家。他们之所以一再强调自由贸易,恰恰是因为明白自身弱点,而自由贸易却是弥补弱点的关键。大萧条时,中国一方面制定报复性关税,另一方面火急火燎派出经贸代表团与各国达成经贸、关税谅解协定,正是为了确保资源,资源是中国最大的软肋。”
“但是罗斯福会同意吗?”丘吉尔反问。自己虽成功的令美国人通过《租借法案》,英国再也不需要用宝贵的外汇购买武器,尽管美国武器稍逊中国,但相比中国需要现金结算的武器,美国武器即便是一战旧武器,对于英国也是异常珍贵的。更何况美国还派来英国急需的飞行员。
“罗斯福早对中国感到厌倦,中国占领泰国,对太平洋野心勃勃。现在又试图占领印度支那。如果不是英美支持,印度支那总督让·德古早向中国人投降了。根据情报显示,相比我们,罗斯福更乐意给中国教训,迫使中国做出正确选择。”
“假如中国以此为借口开战呢?经济制裁、物资禁运,无疑给了中国人最好的借口。”安东尼·艾登不无忧虑。避免过分刺激中国,防止其卷入战争,是战争爆发后英国的策略。为此,不惜从中国定购大批武器,试图利用订单收买中国企业界,避免中国滑向德国阵营。在泰国问题上,英国沉默同样基于这一立场。
甚至在德国表示将大量罗浮宫等欧洲博物馆中国文物归还中国时,英国还有人提出将大英博物馆内中国文物归还,以避免中国加入德国阵营。现在进行制裁和禁运,受到重创的中国企业界,还会沉默吗?
“有可能以此为借口宣战,同样也有可能进行外交谈判。德国在欧洲各国掠夺了数千吨黄金,足够用来从中国购买战争物资。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商船队,总吨位2500万吨,占世界商船总吨位8100万吨的30%。我们什么都不做的话,只要德国人有钱支付货款和运费,中国庞大的商船队就能把物资源源不断运输到德国,为德国赢得战争奠定基础。”贝克豪森提醒安东尼·艾登。
中国用了24年建立起世界最大的商船队,令全世界瞩目,英国对此深有感触。德国潜艇的破交战,掐断了对英国至关重要的大西洋航线,牢牢扼住大英帝国的咽喉。因商船损失严重,英国向中国派出采购团,很轻易就采购到200万吨旧商船,甚至未影响中国航运。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做,等待英国的将是失败,不单单是战场上的失败,而是英国精神的沦陷。我们必须扼住中国的咽喉,迫使中国做出让步及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