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和赵国的议和(下)
第七十八章 和赵国的议和(下)
蔺相如隐隐约约明白了范睢的真正目的,说到底,韩国是拿信陵君来说事,想要从赵国占得一些便宜。
想想也是,这次四国伐韩,秦、齐两国可谓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楚国还好些,地大物博,但考虑到这次楚国割让的淮泗之地是楚国除了郢都附近最为富庶的地方,而楚国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已然迁都江东,这基本上也意味着楚国放弃了郢都附近的土地。真正计较的话,楚国的损失相比较秦、齐两国而言,只多不少!
赵国呢,则是与秦、齐、楚三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兵败,赵国不过是损失了十多万精锐大军,丢失了顿丘、荡阴两座城邑数十里的土地而已,根本谈不上令赵国元气大伤。赵国在今后对韩国,不过是采取守势而已!
如今,韩国抓住信陵君最后出现在邯郸,平原君和信陵君是姻亲这一点,携大胜之威,逼迫赵国交出信陵君,实在是强人所难。
虽然,信陵君确实在赵国邯郸,在平原君府上,但方才,众人已经言之凿凿地表示信陵君并没有在赵国,韩国也假装相信,那为了安抚韩国,让韩国退让一步,赵国就需要付出一些代价。而这,才是韩国的真正目的。
韩国君臣怕是早已知晓赵国会有这样的说辞吧,所以才以退为进,逼迫赵国在交出信陵君和割地之间选择,然后又诱使赵国绝了交出信陵君这条道路。
如果不是春耕,如果不是秦、齐、楚已然向韩国屈服,燕国与韩国交好,赵国或许还有转圜的余地。但如今,韩国势大,赵国实在拿不出反对韩国的勇气!
“不知御史大夫以为怎么样的补偿才是好的呢?”平原君皱着眉毛说道。
范睢哈哈一笑,说道:“刚平、观泽、马陵、甄城、廪丘、范县、平邑、元城、黄城、聊城应该可以弥补我们韩国的损失!”
廉颇气极反笑,忍不住说道:“韩国怎么不把博陵、卢县、平原也一并要去呢?”
再加上这三座城邑,赵国河水以东的土地就全部归属韩国了。韩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下一郡之地,想的主意也果真美!
谁料到,范睢居然一本正经地说道:“廉将军所言甚是!不过,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我们韩国欺负贵国,毕竟再加上博陵、卢县、平原三座城邑,赵国在河水以东将无尺寸之地!何况,信陵君的宾客多半出自刚平、观泽、马陵、甄城、廪丘、范县、平邑、元城、黄城、聊城这十座城邑,我们韩国已然查清,博陵、卢县、平原三县并无信陵君的党徒。”
赵国君臣惊呆了,没想到,韩国到了如今,还要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美化自己,掩饰自己的野心。河水以东,博陵、卢县、平原三县面积占据一半,但人口不过是五分之一,其余十县才是赵国河东之地的繁华所在。
韩国大义凛然地声称刚平、观泽、马陵、甄城、廪丘、范县、平邑、元城、黄城、聊城多信陵君余孽,但谁人不知道,这一直以来就是赵国的土地,信陵君乃是魏人。即便信陵君名满天下,赵国不少人倾心于他,愿意为他效死,也怎么可能都出在这十县?即使都出在这十县,所谓树倒猕孙散,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效忠信陵君的呢!
韩国多半也是怕自己的吃相太过难看,所以找了这么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而且,为了堵住赵国的悠悠之口,天下的悠悠之口,只索要了赵国河东的一半土地,但却是最富庶的土地。
只要赵国同意割让这片土地,相信韩国会心照不宣地不会再次提及信陵君之事。如果是一两座城邑也就罢了,但如今是要拿十座城邑来换取韩国赦免信陵君,代价未免也太大了!
没有人敢说话,替赵太后做这个决议。平原君身为当事人,更是无法表态。即使他的赵王的叔叔,是赵太后的儿子,也没有权力下这个决心。
赵太后心里在迅速权衡其中的利弊,权衡信陵君终究值不值十座城邑。如果魏国尚在,那肯定值得,魏王已经成为庶人,随时都可能被韩王毒杀,信陵君值不值了呢?赵太后迅速下了结论,那就是值得!
越是时局艰难,赵国越是需要有人,有国家支持自己!魏国虽然灭亡了,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复国!一个国家,一个绵延数百年的国家,绝不是说灭就能灭的。尤其是韩国的新法触及了不少地方豪族的利益,虽然韩国用杀伐,用血淋淋的屠刀让他们老老实实配合韩国,遵守新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豪族们就会一直顺从下去。
他们现在不反抗是因为韩国太强大,如果韩国失败了呢,如果他们看到推翻韩国统治的希望呢?何况,之前群臣们已经商议过,随着韩国霸占了东郡和南阳之地,赵国的河东可谓一面环水,两面与韩国接壤,一旦韩、赵两国爆发大战,赵国的河东绝对不能幸免!与其如此,不如索性送出去!
就在平原君想要出言表示自己一定是一个月的时间内将信陵君搜捕到,不令赵国为难,韩国失望的时候,赵太后率先开口道:“赵国虽然受魏无忌蒙蔽,无意冒犯韩国,但究其根源,还是在老妇人一时糊涂。不如这样,我们赵国献出刚平、观泽、马陵、甄城、廪丘、范县六座城邑,算是向韩国赔罪!赵伐韩一事,韩国不再追究!两国重修旧好!再献出平邑、元城、黄城、聊城四座城邑,替魏无忌这厮向韩国请罪,希望韩国能得饶人处且饶人,取消对信陵君的通缉,老妇人保证,有生之年,韩不伐赵,赵将信陵君囚禁在邯郸,不令其出邯郸半步。”
范睢想了想,答应下来。反正自己代韩王提出这个要求,为的就是让赵国献出十座城邑,从而保住信陵君。韩、赵两国未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应该不会爆发大的战事,也可以重修旧好。赵国不过是明明白白的要求韩国赦免信陵君的罪责,与赵国两不相欠。如此,考虑到韩国素来讲究师出有名,只要赵国谨慎,韩国应该不会主动攻打赵国,赵国可以得到数年休养生息的时间!
赵太后咬了咬牙,又道:“天下久历战事,百姓苦不堪言,弭兵势在必行。我们赵国有意推选韩国为天下霸主,监督天下,务令各国不动刀兵,百姓安居乐业!不知韩王意下如何?”
范睢立即明白了赵太后的用意,如今无论是作为战胜国的韩国也好,作为战败一方的秦、赵、齐、楚四国也好,短时间内都没有力气发动大规模的战事。唯有燕国,兵强马壮,随时可以攻打赵国、齐国,开疆扩土。不如索性召开一次弭兵大会,正式确立韩国的霸主,让韩国受声名所累,一来不敢随便发动战事,诸国可以静心发展,二来令越国、燕国这样不安分的国家老实。若是燕、越两国不听从韩国的号令,随意发动战事,韩国则要出兵平凡,损耗国力!
不过,范睢也清楚,这是一次提高韩国威望、韩王威望的大好机会。数十年了,天下召开过数次盟会,也着实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十几年来,却只有韩赵魏三国在朝歌成功地举行过一次,确立结盟抗秦。更近的一次洛阳会盟因为魏国背盟而无疾而终。韩、赵发兵攻魏,魏国名存实亡。
“太后所言甚是!只不过,这会盟的地点安排到哪里比较合适呢?太后可有什么良策,我也好禀报给韩王!”范睢斟酌道。
历来会盟,信任乃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是两国会盟,大都是在边境上,两国国君各自携带大军,互相提防,来一场心惊胆战的会盟,或者前往第三方中立国家,一般是小国。如果是三国结盟,则要根据三国的国力而定,如果三国国力相当,去哪里都合适,如果一强两弱,前往弱国即可。
像是天下诸侯一起会盟,则要麻烦的多,因为没有中立的所在,各国的路途不一,近一点的还好说,远一点的国家想要参加会盟,可能需要途径几个甚至十几个国家,时间耗费许多。安全保障也是个问题。
“楚国马上就要迁都江东,韩国已经据有南阳、故鲁、淮泗之地,除了秦国,天下各国,前往济水之畔的卢县比较合适,御史大夫以为如何?”赵太后试探性地问道。
范睢心里默默赞叹赵太后的提议甚是恰当,卢县方圆数十里,土地平坦,虽然隶属赵国,但距离齐、燕、韩三国不过数里之地,韩、赵、齐、燕四国是不可能有什么异议的,而楚国的江东距离卢县要远比郢都距离卢县要近上千里,需要做的准备大大减少。唯一可能提出抱怨的就是秦国。但韩、赵、齐、燕、楚五国点了头,秦王只能把抱怨留在肚子里。至于越国,能够重返国际舞台他们以及可以感恩戴德了,又哪里敢计较会盟的地点在哪里呢!
“太后所说颇为恰当,不知太后以为当不当叫上越国呢?毕竟,越国同为诸侯!既然是天下弥兵之会,若是不叫越国参加,以后越国和楚国开战,我们也不好治哪一方的罪!”范睢言道。
赵太后立即识破了韩国的打算,很明显,韩国的打定主意要扶植越国了,以后,有越国在后面掣肘,楚国想要插手中原的战事将变得很是艰难!自己明知如此,还不能不答应!韩国的意思已经说得很清楚,不让越国参加,就称不上是天下诸侯的弥兵之会,越国不受其约束,可随意攻打楚国!
不过,在意识到韩国此举会得罪楚国后,赵太后意识到,也许自己可以利用楚、越两国的嫌隙。韩国扶植越国,那自己就暗中支持楚国。韩国亲善楚国,那赵国就与越国为盟。
“御史大夫所言甚是!越国也是天下诸侯!若是少了越国的残余,这弥兵之会倒是失去了光彩!岂不是显得韩国没有号召力吗?”赵太后故意服软,言语中却是要撇清韩国是这次弥兵之会的发起者,如此,楚国听闻越国也在受邀之列,必然恼怒。
范睢却是不肯上当,笑道:“弥兵之会乃是韩、赵两国共同发起的!此事我会上报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