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张辽的私下活动!
第552章 张辽的私下活动!
“见过张将军。”
“公仁先生请坐。”
当张辽从曹府回到家中不久,便得到董昭前来拜访的消息。虽然此前曹操已经决定了暂时不表示任何态度,可是张辽也不能将董昭拒之门外。至于装病?能够跟着自己的后脚跟上门的,自然是早已经注意到了自己的行踪。张辽才不会做那种没品的事。
“不知公仁先生今日前来是否是为了表奏天子,进封丞相为魏公一事?”张辽不愿与董昭绕弯子,以董昭的智力(《三国志》,董昭与郭嘉、程昱、刘晔并列),搞不好自己就得被他带到沟里去,干脆就开门见山,反正张辽还有一个武将的身份,是不是做点出格的事情,也不会为人所诟病,最多归结到军旅中待久了,染上了一身丘八气。
董昭此次显然是有备而来,对于张辽这种不寻常理的开门见山显然是有所准备的,他的表情根本就没有一丝变化。“张将军快人快语,昭正是为此事而来。不知张将军以为此事可行否?”董昭笑着反问道。
这让张辽有些惊讶,但转念一想,自己与董昭自迎奉天子刘协开始接触直到现在,也算得上是老相识了,以董昭的智慧,对自己这个曹操身边如此重要的人物又岂会不详加研究。今日前来,有所准备那也是意料中事。
张辽见到董昭也选择了直截了当,他不禁对董昭印象大好。撇开大家不同的政治理念,这些士族中人除了少数人之外,其余人等无论在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事方面都是无可挑剔,这一点就连曹操都无法相比。张辽回想起后世的那些国家政治人物,似乎也就除了那位开国总理还有着这样的翩翩风度之外,也无人能再现这种儒家名士的风范了。
“公仁兄,你觉得丞相此时最佳的选择应是什么?”张辽也干脆的将话题摊开,并直接就曹操此时的选择征询董昭的意见。
这一下董昭似乎没有准备,被张辽问的一愣。但他随即露出苦笑,微微摇了摇头,对张辽说道:“丞相此时最佳选择自然应该是沉默。”
“哈哈哈!”张辽笑了起来,朝董昭一拱手道:“公仁兄果然是诚信君子,张辽佩服!”
“张将军也确实不凡,昭甘拜下风!”董昭也向张辽拱手回礼。
这两人一问一答,看似有些毫无头绪,但张辽却逼着董昭自己将此次前来见张辽的企图彻底堵死,董昭无奈下只得低头认输。这同样也是名士风度,不会计较一时之得失。
“公仁兄,真人面前辽亦不说假话。公仁兄欲使主公进位魏公一事,辽内心却是绝对支持。然主公不动,辽身为下属,亦不会有任何举动。”
说道这里,张辽很自然的观察了一下董昭的反应。却见到董昭面不改色,便是呼吸也没有丝毫的节奏变化。这让张辽心中再度暗赞董昭的养气功夫果然了得。而且董昭似乎是知道张辽的话尚有下文,只是微笑着看着张辽,等待着他继续下文。
“反对公仁兄提议者虽众,但够级别的却无非那几位。辽虽不会出面赞同公仁兄的意见,亦不会劝说主公接受公仁兄的建议,但辽却可以为公仁兄扫除一些阻力。”张辽接着说道。
张辽这样说并非无的放矢,反对曹操进位魏公的重量级人物无非就是杨彪、孔融、荀彧、伏完,至于其他人,对于朝局也好,天下大势也罢,那是一点影响力都没有。而张辽最有把握劝服的就是孔融。
孔融与张辽相交于当年曹操以镇东将军之名夺下青州一役,张辽率军在北海豪强宗家的协助下轻取北海城,随后便于北海易主后便闭门不出的前任北海太守孔融相识。两人虽时为对立双方,可是孔融的风度却让他对张辽这个不预先告知便强行登门的“恶客”无法恶语相向。但孔融也不愿让张辽好过,总是要引经据典的斥责张辽以及曹操。而张辽虽经学修养不足,但也总能够用后世的一些观点反驳。两人你来我往,这原本争锋相对的情况便渐渐变了味道,成了两人之间的学术交流。张辽取之后世的很多观点虽然在汉末算是闻所未闻的奇谈怪论,可是在汉代比较自由的学风下,孔融依旧能够接受张辽的这种论点。再加上张辽此时也已经成为郑玄的弟子,于是两人也就渐渐成为了好友。
而张辽对于孔融,更多的是一种怜悯。在他与孔融的接触中,他当然能够看清楚孔融的为人。那不过是一个才华横溢,但却不懂得做人的书呆子。否则以他孔家的地位和他本人的才华,也不至于在比两千石的官职上蹉跎岁月。想到历史记载那那段孔融被杀时他的两个幼子用稚嫩的语气说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伤痛之语,张辽也觉得自己有必要挽救孔融一下。不为别的,就为了两个可爱的孩子的生命,张辽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所以张辽只要在与孔融接触时便暗中提点孔融,也在孔融被调到中央后,为孔融在曹操面前圆场。甚至张辽还劝谏曹操,以“国无外患者国桓亡”为由,留下孔融这样一个找碴的人,无论他说的是对是错,都是给自己的一个提醒。在张辽如此的努力之下,曹操终于没有下狠心杀了孔融这个时常给自己添麻烦的人。
而孔融也不是笨蛋,他只是耿直的近乎呆子,时间一长,孔融也能够体会到张辽的苦心,和曹操时常若隐若现的杀意。此时张辽再顺势劝说孔融,以孔子周游列国不为各国国君所重而不自馁,再提及孔家满门和孔融这两个可爱的幼子,终于让孔融开始收敛起自己的大嘴巴。
而孔融的态度也影响到了被曹操借生病为由罢官的杨彪,杨彪也从坚定的保皇反曹派变成了不问世事的逍遥派。这却让曹操的耳朵顿时轻松,也使得曹操不再以这些老家伙为心腹大患。
所以,张辽敢于向董昭承诺,这是因为他完全有信心劝说孔融不要再多事,甚至还能借孔融的口影响到杨彪。其实张辽并不认为杨彪会很难影响,历史上杨修出仕后长期担任曹操的相府主薄,那时候孔融已死,而杨彪依旧活着。这只能说明一点,杨彪比孔融更加会做人,更加会做官,也更加懂得明哲保身之道。
董昭听张辽这么一说,也不由得眉头抖动了几下。张辽知道,这是董昭在原以为失望后觉不想又看到了希望而产生的心理波动。但是张辽却不认为董昭对自己与孔融的交情一无所知,很难说此次董昭上门是否保有让自己劝说曹操和劝说孔融的两层意思。但是自己能够给董昭这样一个交待,也算得上是很够意思了。
“若能如此,那就多谢文远将军了!”董昭站起身,向张辽长揖为礼。
张辽可不愿将这么一个人情就被这一揖给勾销,立刻起身还礼,口中直说:“此乃举手之劳,岂能当公仁兄如此大礼?不可!不可!”说着,张辽的双手一把拖住董昭的双臂,阻止了董昭继续施礼。
张辽是武将,双臂的力量何其强大,自然不是董昭这样的文士能够挣脱的。董昭也不会料到张辽有不愿将人情就此勾销的想法,否则势必得跳起来啐他一脸。
“也罢!”董昭被张辽硬托住了双臂,只得无奈的说道:“将来文远若有差遣,昭决不推辞!”
张辽心中一喜,心想:哥们,等的就是你这句话。以你的能力,这个人情将来一定有你还的时候。
张辽想到这里,呵呵一笑道:“既如此,辽便先谢过公仁兄了。”张辽这是板上钉钉,将董昭的这句承诺先行敲死。
张辽将此行虽不完美,却也达到了一部分目的的董昭送走了。从董昭离开时的身影上,张辽确实能感觉到董昭的心情要比进门时轻松。不过张辽却并不后悔自己答应帮董昭。
原本张辽就有着与董昭目前相同的目的,无论是恢复五等爵位还是将曹操推到魏公的位置,都会使曹系官员有借势水涨船高的好处。与一个侯爵相比,张辽也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公爵。而董昭他们想借此达到的目的张辽也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先知先觉”加以引导和破坏,尤其是当陈群抛出他的“九品中正制”时,张辽绝对有信心将其搅和的面目全非。至于让董昭欠下的那个人情,张辽是要在五等爵位被回复后,让董昭赞同自己有关封爵制度的革新的。
张辽是个重信诺的人,既然答应了董昭,他自然不会拖延。当天下午,张辽便在晚饭前晃晃悠悠的倒了孔融家。一边是为了劝说孔融,一边也是顺道蹭饭。
不过张辽在此之前就已经将事情的原委向曹操做了报告,也得到了曹操的默许。这是张辽为人、为官的谨慎之处,尤其是面对曹操这样的老大。
“文远,你是来劝我的?”孔融见到张辽的第一句话便是这个。
“哈哈哈!”张辽轻笑道:“孔文举就是孔文举,脑子转的就是快。有意见吗?”
张辽在私下里与孔融这个性情耿介,但同样喜欢我行我素、任性不羁的家伙也是很随便的。何况两人年龄虽然相差十几岁,但性情的相同和对对方才学的认同使得他们的交情很深。
“有意见又能如何?董公仁既然敢于提出此议,必然有让天子同意的办法。”
“那你还反对?这不是螳臂当车,自找没趣吗?”
“我若不站出来反对,那我还是孔融吗?”
对于孔融的回答,张辽很是无语。这种士大夫的责任感完全与他前世那根深蒂固的理念所截然相反的,但却偏偏又是他无比钦佩的。至少他自己就绝对做不到这种可是视生死于不顾,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理念而出头冒险。
“你确定?”张辽突然间在孔融的眼中发现一丝戏谑,不禁追问了一句。
“唉!”张辽这么一问反而使得孔融那一本正经的脸突然间松垮下来,长叹了一口气。
而张辽也暗中嘘了一口气,他还以为孔融真的要固执到底呢,原来也不过是一时气不顺。这让张辽很能理解,眼看着天下大势完全在违背自己曾经的理念在发展,而自己却毫无力量去改变,不郁闷才有鬼。这种人即便是在后世,张辽也时常能见到,所谓的愤青就是典型。
“文举兄,有人曾经说过:当你无法改变这个世界,那就要学着去适应这个世界。还有一句比较糙的话:生活就像是强暴,当你无法反抗,那就要学着去享受。这两句话,你能从中悟到什么?”张辽觉得还是得劝一劝孔融,免得这老小子一时想不开,出了麻烦就不好了。
“你……”张辽的最后一句话让孔融胀红了脸,这句后世之人无人不知的话放到汉末却是太过于露骨。然而张辽事先就打好了招呼这是句糙话,而且男人之间说点带色的笑话即便是在汉末也是常见的,孔融只不过没想到张辽竟然能用如此粗糙的话来解释本该很高雅、很高尚的东西。
可是孔融哪里知道,在后世,政治家常常被用来与妓女相比,当官就必须皮厚、心黑这样的理论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对于从政者,这种说法虽然不太全面,但是却是为官之人必须具备的两个特点。所以后世的普通人会对官员手中的权力感到畏惧,当着官员的面也会战战兢兢,可是却没多少人会有古代百姓对官员的那种敬若天人的心态。
“文举兄,话糙理不糙。董昭他们想做什么我大致清楚,但是同样的,汉室的统治基础已经是摇摇欲坠,甚至可以说若没有丞相一力支撑着,此时天下已是恢复到战国时代,也不知会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既然如此,那便是改朝换代又有何妨?当初高祖能够夺了始皇帝的江山,如今为何不让有能力者夺去刘家的江山呢!何况丞相如今根本就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可是偏偏有人要将这个罪名强加于丞相身上。他们为了什么?”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张辽在孔融面前可从未少说,否则也不会让孔融从数年前开始长时间保持沉默了。但是直接揭开曹操没有篡汉之心并提出反问,这在张辽与孔融的交谈中还是第一次。
“为了什么?”这个问题自然引起了孔融的关注。
“先看看指责丞相的都是何人。除了如今依旧割据一方的诸侯,朝中也就是伏完、荀彧、你文举公和文先公。你与文先公,还有荀文若为的是自己多年的理念,可是伏完呢?他身为国丈,要恢复皇帝的权势,说穿了还是要恢复他的权势。可是你们是否想过,当今皇帝能够处理如此复杂的局面吗?他能够让全军将士倾心拥戴吗?他能够做到丞相做到的一切吗?”张辽问完这三个问题,并没有给孔融回答的时间,自己便紧接着说道:“不能!他不能!他从小便生活在董太后的溺爱中,虽然有些脑子,却又被董卓控制而毫无执政经验。同时那些年的生活也让他养成了一种阴暗的心理,若将朝政交与皇帝,我可以断言,接下来必然是朝堂上下一片腥风血雨。伏完与皇帝如此,那么那些诸侯呢?文举兄,你可曾想过?”
张辽对刘协的这个推论并非没有理论依据,后世的心理学有关少年时代的经历会对长大后的人有什么影响那可是完全形成了一套理论的,而明末的崇祯皇帝的经历便可以作为实例说明。这位皇帝在登基之前也同样是战战兢兢,终日惶恐的生活在他的信王府中。结果登基之后,一开始还好,不久后便让朝堂上下一塌糊涂。于是这个连敌人都不得不承认他并非是昏君的勤政皇帝最终做了亡国之君,这也是中国历代亡国之君中少有的被公认的非昏君。
张辽的这个推论让孔融大吃一惊,但是张辽曾借着与孔融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向孔融灌输过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张辽给人的一贯看人准确的印象,使得孔融不得不相信张辽的话。而且越想便越觉得有道理,而张辽尚未分析的那些诸侯的心思就更不用多说,他们极大地可能便是希望曹操将皇帝取而代之,然后他们便可以借机也过过称帝的瘾头,甚至还想着划江而治或者统一天下。想到这里,孔融忍不住背心便冒出一阵冷汗。
看到孔融似乎想明白了什么,张辽又说道:“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令先祖孔夫子在自己的执政理念无法被国君们采纳之后,便采用教书育人的方式将自己的学说一代代传承下来,最终在董仲舒手中使得儒家学说成为了国家认可的理论依据。有这样的意味先祖做榜样,文举兄你又该如何选择呢?”
张辽的这句话算是说到了孔融的弱点上,孔家子弟无人不以先祖孔丘为榜样,而当年的孔丘若是也如此刚硬耿直,宁折不弯,估计也就不会有儒家学说的出世,更不会为后人留下一个高大伟岸的身影。用孔丘来劝说孔融,张辽完全是对症下药。
“呵呵!”孔融苦笑几声,说道:“文远,你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