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杀猪只一次
第123章 杀猪只一次
“怎么还不到啊!”
赵伏波骑在自己的飞火燃天兽上,带着他的“枪骑兵”以及“幽灵军”昼夜兼程赶向战场。不过战马的确比起骆驼要麻烦些,它们不但要吃好的马料,而且在沙地上的行进速度也比骆驼快不了多少。虽然在战场上战马的表现比起骆驼要强一些,但在先进过程之中,又是赵伏波着急的时候,速度实在是不够快。
陪伴在赵伏波身边的是魏臻,此刻他还在思谋着在木刺夷国一战的策略。因为他并不想仅仅只击溃联军,如果如同来时想的那样,木刺夷人全力配合的话,那么吃掉赵旭以及蒙古人的主力,对于他的“华夏虎贲军”并不是一件过分困难的事情。
毕竟他们是有着强大火力的部队,步枪、手枪在与骑兵的作战之中,是当之无愧的强军。至于火炮,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人能够与他的“华夏虎贲军”所具有的火力相提并论。以此为根据,那么毁灭整个联军,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面对赵伏波的催促,他感觉自己作为“华夏虎贲军”的主帅,该给自己的殿下提个醒。
“殿下,我知道您急着看到老爷与夫人,只是我们如果再快的话,我担心在战场上会影响我们马匹的力量。那样的话,恐怕就得不偿失了。还有,殿下我看此战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我们放跑了赵旭与蒙古的几位亲王的话,那么就会造成连绵不绝的麻烦!”
有贺齐与哈森混在赵旭的军中,联军里多数的事情都瞒不过赵伏波。此刻消息是一波波的从战场上传递过来,魏臻的话就是依据这些情报来分析的。赵伏波不得不承认魏臻的话是正确的,他也的确是因为快要见到父亲、母亲而有些急切。因此只好放松了飞火燃天兽的缰绳,行军的速度变的慢了下来。
“是啊魏叔,可是我们的武器虽然先进,但我们的军力就不太够了。”
魏臻当然知道这件事,而且他还考虑到了木刺夷军的作用。
“殿下说的是,不过还有木刺夷人的队伍。我们只消夺下山外之城,其后步兵推进,骑兵在山外设伏。倘若他们被打垮逃出山的话,我们的骑兵刚好以逸待劳。倘若他们与我们的步兵交战,相信那些炮火够他们受的。”
这就是魏臻设想的由来,他长这么大也没有想到过,居然有火炮这种玩意。有了这种东西,什么样的骑兵都没用。毕竟几千米之外取人性命,这样的威力,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魏臻也算是读过书的人,不但读过赵家带自的书,还读过了初中、高中的教材。因此思考起来的时候,就能够想得更加长远。此刻赵伏波却因为即将与父母见面,多少有些心绪不宁没有考虑到更多的事情。
“是啊,如果事情皆如所愿的话,那么也许有机会全歼他们。不过也不必太过于强求,随着我们军队的实力增加,那么随后我们会有机会消灭他们。毕竟无论如何,侵犯华夏故土以及投敌卖国都是必死之罪,无论如何都饶他们不得!”
对此,魏臻有着不同的看法,所以他点燃一枝雪茄烟吸了一口之后,说了这么一句话。
“殿下,有句俗话可能您没有听过。长言道杀猪只一次,果树摘千年。我想说的是蒙古人,虽然犯我华夏天威者虽远必诛,但如果可以把他们变成我们的藩国的话,或许会有更多的好处!”
赵伏波对于此事不置可否的沉吟了一下,对于藩国他没有多少需要。而且对于蒙古人,他还真没有多少好感。除过阿米娜告诉他的,那个蒙古的大将军蒙哥,也算是有些见识的人。
“这些事情我看将来再说吧,他们识实务者或者可以逃得一命,如果顽抗到底,我们就斩尽杀绝!”
这是赵伏波定下来的最基本的规则,也就是说中国周边的势力,除非与华夏合作否则的话,就必然会被完全清除。魏臻作为他手下的将领,自然没有多少好说的。他唯一的想法就是锦上添花,看能不能有更省力、更省事的办法。看看赵伏波此刻实在是没有谈话的兴趣,魏臻也就不再多说。
这几天“枪骑兵”与“幽灵军”连日连夜的赶路,魏臻对于全军的状态有些忧虑。事实上整个“华夏虎贲军”虽然连日之间有些辛劳,但全军早已经被在费莱凯岛上关得久了,故此能够参战倒让他们战意高昂。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坏消息就在这时,来到了赵伏波的身边。
整个部队的最前面,是一支“幽灵军”的小队。之所以使用“幽灵军”,原因在于他们作战的时候声音比较小,而且在夜间兰博折叠弓的攻击,更具有威力。而且整个大军行动的时候,“幽灵军”原本就是负责巡逻与侦察的。他们向前后左右都派出骑兵侦察队,第5公里一个小队形成完全覆盖的侦察范围。想袭击“华夏虎贲军”,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不过显然,这样的军队也不适合在山地作战。这也是魏臻给赵伏波建议的一个原因,他可不想把自己的手下,葬送在他们适宜他们行动的任务里。
夜间,灯光传递的非常遥远,在相对平坦的沙海上,作为前哨的“幽灵军”,很快就与哈桑派来联络的人接上了头。而这时,整个大军已经扎了营,“幽灵军”与“枪骑兵”,在没有大车的情况下,他们可不能像步兵那样,连续不断的进行长途机动。
“殿下,这是哈桑派来的信使,他带来了最新的消息!”
赵伏波向来人点了点头,接过他递过来的信件。只看了一眼,连日的劳累、辛苦,以及极度的悲伤一起发做了起来。赵伏波只来得及叫了一声,就昏了过去。
这一下可怕魏臻吓坏了,他一把拽过那个信使来。
“这是怎么回事,到底出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