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真诚赤子心
第28章 真诚赤子心
赵伏波有些不大明白,向着马丁一阵苦笑。
“老师,你知道我笨。我理解您不让军队对付公民,是怕出现什么残酷的事情。可是您现在说,难道这件事不是有些早了吗?”
马丁捋着自己的胡子,看着眼前的学生。回味着自己被他买来的经过,想来如果不是被他买来的话,残废的自己可能早已经客死异乡了。与他接触之后,当时的赵伏波虽然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少年,但其心地相当纯正,同时也是个胸怀大志的少年。
从他在赵家祠堂里比试时,往往都不胜过赵旭,就可以看得出来。而且当马丁听说了赵伏波为了救出穆克的所谓时,就更加肯定这是个胸怀大志的少年。不然的话,他干什么救穆克呢。如果不是看上穆克是个人物的话,他为何要不惜自己冒险呢,仅仅只是出于同情吗?
“哼,那未免太小看这小子了!”
“是有些早,但伏波你知道,我不可能永远跟随在你身边。也不可能永远当你的老师,人的生老病死是无法逃避的事情。可是我不放心,你知道我们中国的皇族,往往会对内强压,对外软弱。或者说对内使用一种蛮不讲理的手段,对外却讲究策略又多示心仁义。虽然我不敢说,那百分之百是错的,但纵观中国皇家短暂的命运,纵观中国未来之耻辱,那才是我真正害怕的地方。”
这也是马丁与赵伏波师生的恳谈,换另外一个人,比方说王文统,打死也不会向赵伏波说这样的话。有的时候中国的暴虐之君,事实上是被中国的百姓们“惯”出来。就像是中国的无良工厂主一样,倘若中国的工作像是欧洲的工人那样有工会的保障,像是巴黎人因为张了几法郎的车票,就可以在工会的领导下全体罢乘,最终让政府妥协。
那么中国还会那么容易出现那些无良奸商吗?如果中国的官员就像是某国的总统那样,因为“拉链门”而被弹劾下台,那么中国会出现那样“我爸是XX”的XX之家吗?实在来说,中国人太善良,换句话说中国人太软弱!总归来说,全都是所谓的手腕、谋略惹的祸。
根治的手段也简单,唯一一条——力行真正的法治!
赵伏波听了马丁的话,他沉默了。他知道马丁老师的意思,不过在于强调中国的军队不再是“家军队”,它是“国”军队。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奋战的武装团体,而不是国内政治团体来争权压利的工具。也不是那结愚蠢的帝王们用来压迫自己人工具,而可以说是中国每每动乱之时主要悲剧的来源。
比方说民国共和之初的督军们,比方说满清末年的那些所谓义军们,比方说太平天国之类义军,最终无不是如此的结局。他们不再是维护整个团体利益的强力武装集团,而成了某人或者说某一群人夺取利益的工具。
刚听到这样的话时,赵太波心中多少有些不大舒服。因为这可以说是一种不信任,即马丁老师不相信他赵伏波对于华夏之国有着与老师马丁一样的赤诚之心。
“老师,您是知道我的啊,我不会……我不是那样的人,又怎么可能做那样的事情呢?”
马丁是一个老师,是一个受到过现代正规训练,而又没有把书当成是学历的老师。最少教育心理学,他算是读明白了,最少不像是其他人那样,读那本书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
“哼,我就知道,您根本没有看透这件事。伏波你我是什么样的人有关系吗?那样一条规则就是为了明天的你制定的?伏波我看这才是你的症结所在,恐怕想通了这一点,你也就明白了为何我们要对外强硬对内仁德了!”
赵伏波听着老师的话,他的大脑迅速从一件事的点上扩散开来。对外强硬对内仁德的原因在于,国内的环境好,那么军队在国外争夺利益的时候,就可以放手大干。倘若国内生活困苦,自然会引起社会动荡,那时对外自然也就只好愈发的软弱。
而在处理国内事件时,许多事情或许眼前看不到将来的恶果,但做下去之后将来的恶果根本不是“遗害无穷”四个字可以形容的。比方说马丁老师曾经说过的,南京的助人被告的案件,导致的是中国道德的巨大滑动。而社会道德的滑坡必然在未来导致凝聚力丧失。
倘若一个国家没有了凝聚力,对外什么也别争,因为一旦相争,国内必乱。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甚至造成积重难返。倘若不当机立断,拨乱反正,那么国之必亡。
恰恰相对,对外强硬,对内仁德的原因根本就在于提高整个国家的凝聚力。而拥有了凝聚力的中国,任何国家也不必怕他,因为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承受得起全世界最多人的愤怒。归要结底,是凝聚力的问题。想到这儿,赵伏波也算是想通了,与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相比,个人的权利算什么呢?而且将来自己死掉的时候,难道自己的孩子就一定一个懂得仁德的人吗?
与其寄托在个人的能力上,不如把权利下放给议会,不如禁止军队对内使用极端的武力。这样的话,国家就可以得到最强的凝聚力,有了全世界最多的人口的凝聚力,那么对外还需要看别人的脸色吗?
“我懂了老师,您所说的这个问题,不过依然是法治的问题。我看在建国之前,我们还有机会修改宪法,这是不是该写进宪法里去呢?”
马丁听到赵伏波的话,他是深感满意的。他的学生虽然依然年轻,虽然有的时候反应还不那么快,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得出来,以于华夏之族,他依然有着一棵赤诚的心。
“是的伏波,与整个华夏族的未来相比,个人的权利根本什么也不算。但这不是说明个人权利与荣辱并不重要,那样的话就又犯了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