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时明月

第三百五十四章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

第三百五十三章 满朝没有抵抗者 目录 第三百五十五章 老实人的愤怒

第三百五十四章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

鲁豫爽快的回答:“喏!”

赵兴继续说:“你也别闲着,你带一支水军去,我再交给你一个排(三十人)火枪手,立刻去苏州应奉局,给我逮捕朱勔,查抄苏州应奉局……”

顿了顿,赵兴补充说:“但有反抗,格杀勿论。”

鲁豫身后的那位知州已经不再挣扎,他插嘴说:“还有增价折纳法和和金之法、还有三舍法……”

这位知州名叫侯蒙(1054~1121),字元功,密州高密(今属山东)人。进士及第,调宝鸡尉,在宗泽之后知柏乡县,后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崇宁间上疏论十事,迁侍御史,改刑部尚书。因直言蔡京心术不正,为蔡京忌恨,谄言于帝,降为扬州知府。

侯蒙在历史上出名,还在于他是献言招安宋江的人、并参与围剿方腊。这位知州其实已经不是现任了,他因为反对“增价折纳法和和金之法”再度被贬,出知毫州,只是新官还没有到任,他暂时留在扬州任上。

所谓“增价折纳法和和金之法”,是蔡京根据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所作出的另一个“绍圣”之举。这一变法的简单含义就是:钱与物反复折变,“既以绢折钱,又以钱折麦。以绢较钱,钱倍于绢;以钱较麦,麦倍于钱。辗转增加,民无所诉”。

简单的说就是朝廷的税赋要用银钱交,官府摊派的时候折价成粮食、绢,让老百姓交纳,而折价过程中,要加上损耗部分,这些损耗要由老百姓承担,归“变法官员”收取装到自己腰包。

这还不算,由于粮食、绢在运输过程中既不方便,还容易变霉变质,所以地方官员又要折,这次“折”是折换成银钱,而后将银钱或绢硬行摊派到百姓头上,要求百姓“(被)自愿”购买,这就是“和氽”,朝廷用“和买”的方式再将钱或绢折换成金钱,以便于运输,这次折换,依旧要算损耗,损耗多少,“变法官员”说了算。

如果“变法官员”觉得一次折换自己腰包还没装满,那还可以继续折换,如此,反复将现金倒换成粮食,再将粮食倒换成现金,每一次倒换,“变法官员”都像恶狼一样扑在百姓身上吸食百姓的血肉,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无数富户一夜之间成为乞丐。而这样折腾下来,国家的赋税其实没有一个铜板增涨,百姓的财富都”变戏法”传送到“变法官员”手里,现代,教科书将这种行为简称“变法”。

侯蒙出于不忿,上书抨击“增价折纳法和和金之法”,再次触怒了蔡京而遭贬。此刻,听到赵兴动用副丞相的印玺,宣布废止通商法、变异盐钞法,原本对赵兴擅自出兵,解除扬州武装的行动愤愤不平的侯蒙此时也妥协了,他出声提醒赵兴,别忘了另两个法律。

宋代,具有宰相官职的人封还皇帝的诏书是常见的,身为地方官,宣布皇帝颁布的某项律令不能执行,要求皇帝收回,也是常见的。赵兴宣布动用“同中书门下平章军国事”印玺废止蔡京的变法,这是符合宋朝官场体制的,侯蒙基于自己的立场,理所当然要表示支持,还要出声怂恿。

“暂时不能废,我对这三舍法……”赵兴沉吟的说。

侯蒙大喊:“三舍法废除科举,天下士子怨声载道,此法不废,还待何时!”

赵兴恍然醒悟,科举是读书人的梦想,虽然他赞同王安石的三舍法,但此时此刻,正是争取士人力量的时机,废除三舍法,顺从读书人的心愿,是最好的争取舆论的手段。

“诚如斯言,再下令废除增价折纳法和和金之法、三舍法……还有什么?”

侯蒙摇头:“暂时就这些了,若再有,当废除交钞。”

赵兴笑了:“难道没有人告诉你——我从来就是个调和派,交钞可废,但纸钞不可废。三大银行发行纸钞,设立了准备金制度,有多少经营,才准发行多少纸钞,现如今广钞的信用等同金银,且携带方便,便于交易。所以交钞可废,但纸钞不可废。若是交钞也实行准备金制度,也可盛行天下。”

侯蒙跺脚:“太尉大人差矣……”

赵兴摆手打断了侯蒙的话:“我的士兵赶了三天的路,已经累了,如今夜色已深,且让士兵登岸,有话明天再说。”

侯蒙沉吟片刻,马上接嘴:“同去同去。”

鲁豫讪笑:“知州大人怎么也肯了……太尉,我特地请了扬州‘一丈青’在畅春楼为太尉大人舞蹈,太尉大人这里。”

赵兴摇头:“苏州应奉局的事情,你亲自去,此事重大,休要走脱了一个。”

侯蒙立刻挺胸窜上前来,将鲁豫挤到了一边,睥睨的说:“苏州应奉局衙役,虎狼当道,盘剥百姓无所不用其极,个个都有罪,然,此事重大,自当由鲁统制出马,迎接相公的事,由下官一力担当。”

鲁豫愣了一下,立刻明白赵兴这是在考验他,随行的那三十名火枪手,与其说是协助他,不如说是监视他,若他立场稍有不稳,恐怕那群火枪手们会报个“遇敌身亡”,就此把他埋葬。

一头冷汗的鲁豫连声答应着,立刻在码头点齐一千水军,气势汹汹登舟而去。夜航长江本来危险,但性命攸关,鲁豫也顾不上了。

码头上,士兵们开始鱼贯登岸,进入扬州军营。当初赵兴修建的扬州军营可以容纳五万士兵,他走后,扬州水军虽然已把部分军营出租当厂房,但毕竟投鼠忌器,不敢过度嚣张。剩余下的房屋,挤下五千人也还是足够的。

在士兵踏踏的脚步声中,赵兴尾随侯蒙向畅春楼而去,黑人泰森走在他马前,高挑着明灯。泰森皮肤黑,在夜色里,整个人完全融入到周围的景色中,以至于在普通人看来,仿佛赵兴马前那盏明灯是虚空悬浮的,仿佛鬼魂在托着灯而行。

整座畅春楼灯火通明却空无一人,楼前的灯架上挂满了红灯笼,整个街道被这一片灯火照耀的仿佛在燃烧,静静的楼前,几名红色军服的火枪兵正在站岗,这是赵兴的先锋军,他们提前一天抵达扬州,接管了扬州的军政。此时,看到赵兴到来,一名军官上前行礼,并暗示:“太尉大人,一切安好。”

赵兴笑着点点头,几名身插腰刀,别着手铳的胸甲武士立刻窜进门前,沿着楼堂巡视一番,侯蒙一边钻出轿子,一边看着赵兴侍卫的举动,难堪的辩解着:“相公,何必如此,这里还是我大宋治下!”

赵兴也没有解释,他跳下马去,楼门口的老鸨看到赵兴到来,先是惊愕的张大嘴,马上又发出一声大喊:“遮莫是太尉大人,昔日扬州守,小姐们,太尉来了,快出来迎接……”

随着老鸨的喊声,一群莺莺燕燕花枝招展的闪出来,欢声笑语的向赵兴打招呼。那老鸨凑近侯蒙身边,低声问:“知州大人,今日算点呈还是算普通宴客?……咱家原来不知道客人是太尉大人。”

侯蒙翻了个白眼:“算不算官府点呈,你都不吃亏,伺候好了太尉大人,还怕没钱。”

老鸨连胜答应:“那是那是,姑娘们打起精神来。”

赵兴头也不回的往畅春楼里走,他直登三楼,昂然的坐于上首,立刻拍着手呼喊:“扬州一丈青,艳名天下晓,快出来迎接,我今日也好细细领教一下一丈青的绝技。”

扬州一丈青,这“一丈青”的绰号实际上是“一丈丹青”的省略说法。

随着赵兴的呼喊,一名盛装打扮的女人翩翩舞出屏风,她盈盈的冲赵兴拜下,娇娆的唱道:“当初亲下求言诏,引得来胡道,人人投献治安书,比洛阳年少。

自讼镌官差岳庙,却一齐塌了。误人多事,误人多是,误人多少!”

这是一首当时的小令,它是元曲的前身。这句小令是无名氏所做,有传言作者是一名新元祐党徒,他是因为宋徽宗下诏求之国策而奋勇上书者,又被最近宋徽宗的诏书打入另册,犯上了言论罪。

这首小令讽刺宋徽宗的言而无信,但一名歌伎一上场就用这首小令来迎接当朝太尉、皇宋副丞相未免有点胆大。

这就是宋朝,是歌伎杨姝、柳京娘、关苗苗存在的年代。这些歌伎胆子大的超出后人想象,性格奔放的令人瞠乎其后。

“一丈青”宋欣欣歌舞罢,翩然的跪坐在大堂中间,叩首拜见:“小女子宋欣欣拜见太尉大人,太尉大人百战百胜,替皇宋东征西讨,可曾想到皇宋境内哀鸿遍野,花石纲破家毁族,盐钞法令人……”

赵兴打断对方的话,摆手说:“我今日累了,夜深,肚子饿了,且呈上饭来,宋行首,你的一丈青绝技呢。”

正说着,下人捧上几个方形的瓷盆,瓷盆内有着浅浅一层水,水上飘浮着一层花瓣,似乎还洒了一点印度香水,整个水盆香气逼人。

闺奴们将方瓷盆端到赵兴脚边,赵兴抬起脚来,几名女伎上前替赵兴除靴脱下鞋袜,取出白阶,将赵兴的脚放入香水盆中,细心的擦拭——这叫“濯足”,意思是洗尘。

洗完脚,女伎们细心的替赵兴换上新的鞋袜,这时,厅堂里已经铺开一层大幅纸,这张纸幅面长一丈有余,宽五尺。纸的一头也放了一个濯足用的方瓷盆,不过瓷盆里盛的是浅浅的墨汁。

这时,酒菜正鱼贯端上来,一丈青小心的提起裙角,踏入方瓷盆中,她脚上穿着一双白袜,浅浅的墨汁染黑了那双白袜,等到袜底吸足了墨,一丈青在《高山流水》的琴曲伴奏下,提着裙角小心的踏上绢纸,纸上留下了一个个脚印。

笛声加入了伴奏,一丈青渐走渐快,一边走一边舞蹈起来,随着她身子的旋转,裙子张开来,像一面团扇,又像一片浮于水面的荷叶,在水中随风摇曳,她边舞边歌,翩若惊鸿,迅若闪电。明明身子舞的急,但她腰肢、手臂却舞的舒缓优雅,仿佛一个女高音歌唱家唱到最高音,歌声连成一串,但每一个音符却听的历历入耳,清晰分明。

赵兴看的击节赞赏,仿佛间,一丈青已经舞蹈完毕,她像一只优雅的天鹅,跪坐在画面上,铺开的裙子就是她的羽翼,她优雅的坐在那,伸长美丽的脖颈,摆出一个美不胜收的造型。在她的脚下,那些脚印虽然凌乱,但很有序,她用脚踩出一个浓淡相间,形似水墨画的巨龙,龙尾、龙角、龙手,几个脚丫子痕迹非常分明,但整体一看,画面却是那么协调。

整个绘画的时间正需要一首乐曲的时间,这首乐曲弹奏完,纸上的墨迹已经干了,跪坐在画幅上的一丈青成了整个画面的点缀,又恰好不让墨汁污染她灿烂的云裙……当然,要如此探究这幅画的本质,就败坏了艺术气氛,令整个场面索然无味。

这就是宋代著名的民间绝技——一丈青。精通这一绝技的女伎在宋徽宗这位艺术皇帝当政的时候最受宠爱,成为文人雅士追捧的对象。

舞蹈完毕,赵兴与侯蒙久久不敢呼吸,生怕打破了现场的气氛。许久,赵兴摇着头,叹为观止的说:“好功夫,好绝技,来人,将这幅画表副起来,悬挂于扬州书院,令后人好好欣赏。”

侯蒙轻轻松了口气。

一丈青画这幅画出于侯蒙的安排,鲁豫那个武夫懂什么,他是在侯蒙的暗示下,邀请一丈青给赵兴当场献舞的。

宋代,龙虽然不如现代那样被神圣化,譬如杭州、扬州民间祈雨的时候,多舞动草龙作为一种祭祀礼,久晴不雨民间多用鞭打草龙作滩戏祈雨。但一丈青献一丈墨龙给赵兴,再加上她前面别有意味的献词,构成了一种考验,试探赵兴此次兵临扬州,做出种种出格行为,意图何在。

赵兴经受住了考验。

侯蒙心头一松,他离座而起,匍匐在赵兴脚下,大力叩拜:“下官密州人,密州原本穷困,自大人去后,筑路建厂,为密州百姓谋一条海上出路,下官亲戚兄弟深受大人重恩,一直以来,下官都想亲自拜阂大人,亲口说一声感谢:太尉大人,下官代家乡父老感谢了。”

侯蒙膝行两步,再度叩拜:“下官这一拜,是代扬州百姓感谢大人,是代天下百姓感谢大人,感谢大人查抄苏州应奉局,废止变更盐钞法,废止通商法。”

侯蒙三度膝行两步,再度拜谢:“下官这第三揖,是代天下读书人拜谢,是代司马相公拜谢,是代我悠悠大宋拜谢!”

赵兴离座而起,不安的说:“当不起当不起,这第三揖咱应该拜谢太学博士陈莹中。”

侯蒙这第三揖说的是赵兴废除三舍法,以及阻击蔡京重新掀起文字狱的试探。

蔡京念念不忘打击与他老师兼岳父做对的元祐党徒,原本这场迫害应该由赵挺之发起,从黄庭坚头上蔓延到苏轼头上,进而波及天下。但由于赵兴的出现,历史出了意外,赵挺之没有了,蔡京又不敢轻易冲黄庭坚等人下手,他把目标转向了司马光,转向了吕大防等人。首先做出的举动就是查毁《资治通鉴》。

感谢太学博士陈莹中,这才使我们中国人能够阅读到《资治通鉴》,从而使得这部旷世名著不再像中国大多数民俗与传统一样成为日韩国粹,而我们后人也不用从日韩那里阅读到这本本民族先贤的巨著。

当时,负责销毁《资治通鉴》及其印版的是蔡京的弟弟蔡卞、薛昂与林自等人。太学博士陈莹中知道消息后,特意在太学考试出题时,引用了徽宗的父亲宋神宗为该书写的序文。这位林自不学无术,身为宋代人,身居高位,竟然没有读过宋代最伟大的著作《资治通鉴》。他不知道神宗皇帝真的写过这篇序文,于是跑去向陈莹中兴师问罪:“神宗皇帝怎么可能写这篇东西?”

陈莹中反问:“谁敢说这是假的?”

林自含糊了,说:“即便是真的,也是神宗皇帝年幼时写的作文而已。”

陈莹中再问:“你的意思是说:天子的圣人之学不是得自天性,还有少年、成人之分?”

这回,林自真的没脾气了,回去悄悄告诉蔡卞。蔡卞也不敢下手,密令太学将印版束之高阁,从此不敢再提销毁的事儿了。

这样,今天的人们才有机会读到这部不朽的历史巨著。

侯蒙所说的替司马光感谢赵兴,实际上是在这向赵兴表示顺从,表示效忠。因为在蔡京学习王安石架空三部六省之后,举国滔滔,已经没有一个能制约蔡京的人,眼看辉煌的大宋即将滑向灾难的深渊,赵兴出手了。不管他这次出手出于什么目的,但只要赵兴阻击了蔡京的新法,侯蒙就决定配合赵兴的行动。

赵兴的逊谢也是向侯蒙表态,他无意推翻这个大宋,他愿意做一个秩序的维护者,所以他将陈莹中的官衔完整说出来,这表明,他还以大宋官员自居,并不想对抗整个大宋的体制,他出兵的目的只是想拨乱反正,让一切回到大宋的正途。

侯蒙理解了赵兴的意思,他顿首再拜:“举世钳口不言,唯太尉,不,唯相公首创义举,太尉有什么吩咐,蒙当赴汤蹈火。”

此时,已是深夜,皇宫里鸦雀无声,黄庭坚失望的看着小皇帝,又看看蔡京。此时蔡京已经茫然无措,小皇帝有点失魂落魄,久久,他轻轻问了句:“已经无可挽回了吗?”

第三百五十三章 满朝没有抵抗者 目录 第三百五十五章 老实人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