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朕撤你的职
第489章 朕撤你的职
发现倭寇可能会重新图谋朝鲜的迹象,让卢象升很是紧张。因为他明白,倭国的战力,应该和建虏差不多。但是,兵力却远比建虏要多。
另外,大明相对于建虏来说,有四个优势,可以说在大明军队对建虏军队的战事中,算是占了很大的便宜。
第一,是人口上的优势,让大明这边屡败屡战,也还能支撑到如今转败为胜的大略格局;而建虏人口太少,大明这边打了两次歼灭战之后,建虏就只能是被动防御了。
第二,粮草物资上的优势。建虏地处贫瘠的辽东,没有了掠夺的来源,粮草物资极为困乏,极大地限制了建虏战力的发挥。如今大明的战略,就是瞅准了建虏的这个缺点打,可以说,这完全是打蛇的七寸,是事半功倍之效。
第三,大明有水师的优势。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有水师的支持,进可攻,退可守。还能让兵力匮乏的建虏防不胜防,最终不得不放弃沿海的城镇。
第四,大明有火器上的优势。不管怎么样,虽然孔有德和耿仲明投降建虏的时候,给建虏带去了全套的火器,包括训练、打造等等方面。但建虏受限于原料物资的匮乏,其实火器的规模并不大。在和大明这边的战事中,都是被大明军队完全压制的。
然而,如果今后要面对倭国的话,这四个优势就不明显了。
虽然倭国的人口绝对没有大明多,可他们的人口也是有不少,绝对比建虏要能耗得多了,这是其一;
第二,倭国在海上,自成一国,和大明并没有陆路连接。大明就无法像对付建虏一样,派出骑军,就揪着粮草物资这点打。
第三,倭国是岛国,他们拥有的水师,可不是建虏之前的水师能比。不管是战船数量上,还是战船质量上,又或者是水师训练的精锐程度,都不是一个层次的。大明水师对倭国水师的优势,说实话,卢象升心中并没有底。
第四,早在万历年间,入侵朝鲜的倭国军队,火器就是大规模装备了。大明的鸟枪,其实还是传自倭国的。如今过去了这么多年,倭国的火器到底如何了,卢象升心中也没有底。
如此种种,让卢象升心中很是焦急,才向京师发出了加急奏报。
这个奏章还没到京师,崇祯皇帝自然就通过卢象升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
对此,他根本就没有卢象升的焦虑,相反,能把倭国军队引到朝鲜来消灭掉,这正是崇祯皇帝在前些日子里心中暗暗祷告的结果。没想到老天应验,竟然在朝鲜真得出现了倭寇的踪迹。
看来,德川幕府传说中的闭关锁国,也不是那么坚决!如果有条件的话,这些倭人也不愿意一直待在火山、海啸、地震不断的岛上。
倭国这个地方,其实崇祯皇帝并不怎么看得上眼。但是,不管怎么样,一个地方再差,也终归是有其优点的。
比如说,倭国的银矿,还有硫磺产地,另外,就是倭国的地理位置了。这是大明前往北美洲的一个非常好的出发点,如果能占领倭国的话,大明向北美扩张,就会方便很多了。
只要是后世穿越过来的人,就绝对知道,这个时候是西方大航海时代。落后的美洲地区,就是在这个时间点内被欧洲那边不断地吞食殖民。那么大的地方,要是大明有能力,却不过去,那就枉为穿越人士了!
目标明确,就是要打下倭国。而如今,倭寇的动静,也比预想得要活跃,很可能,倭寇重新出现在朝鲜,并不会过太长时间。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下旨,传东江军水师总兵郑芝龙到京师觐见。
要说这个时代,大明这边对倭寇最熟悉的人,绝对要算郑芝龙一个。他在倭国那边,都还有一个家。郑成功的娘,就是倭国人。
飞鸽传书过去,郑芝龙便知道皇上是为什么传他,第一时间,便匆匆赶到了京师觐见。
果不其然,只一见面,崇祯皇帝就开门见山地问他如今倭国的情况。
对此,郑芝龙在路上的时候,就已经全面考虑过这个事情,比回答卢象升时,要考虑得更为全面,因此,就立刻回奏道:“陛下,末将以为,倭国应该不至于再出兵朝鲜。据末将所知,如今实际统治倭国的德川幕府,因为其就是趁着之前的丰臣幕府攻打朝鲜,和我大明为敌之际……”
他说着这话的时候,有点犹豫,在想着,要不要解释下什么是幕府,为什么不是天皇统治这些,结果却没想到,崇祯皇帝直接打断了他的话道:“这些不用再说,朕知道德川家康是从丰臣秀吉那边篡位而来,他不想再给别人以这个机会,因此就想着闭关锁国是不是?这些朕都知道,卿以为,德川幕府如今的掌权者怎么样,他是否会出兵,或者说,是否可能在有极大利益之下会出兵?”
听到这话,郑芝龙稍微愣了下。不过他随即想起这位皇上的能耐,就感觉皇上知道,似乎也不奇怪。于是,他就抛开心思,专门回答崇祯皇帝的问题道:“回陛下,大明崇祯十年到十一年的时候,倭国境内有西洋异教徒暴乱,当时闹得很大,就是被现任德川幕府将军,名叫德川家光的给镇压了下去。然后,就开始驱逐外国人,不准到倭国交易,就是陛下所说得闭关锁国了。就末将所知,如今倭国经过德川家三代统治,基本上已经没有别的大名能撼动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继续回答道:“就末将所知,似乎倭国出兵外征的可能性还是很小。就目前朝鲜情况来看,可能是有可能,但末将不自量力,如果倭国知道是末将统领东江军水师的话,怕是会犹豫。”
说着这话的时候,郑芝龙其实还是很自信的。他如果连这点自信都没有,那也没法垄断大明东南沿海的走私了。要知道,这个区域的霸主,那是要打服濠镜澳的佛郎机人、台湾的红夷,还有就是倭国和大明的走私势力,才能收到一年上千万之多的保护费。
此时的他,也算是用隐晦的方式在提醒崇祯皇帝,他想告诉崇祯皇帝,有我在,倭寇应该不会嚣张的!
可谁知,崇祯皇帝听到这话后,却淡淡地说道:“如此,那朕就先找个借口,把卿给撤职了吧!”
“……”一听这话,郑芝龙刚从心底涌起的那点成就感,顿时就没了,整个人,有点傻了,这是什么情况?
自己刚才难道还说得不够明白?有自己在,倭寇要想登陆朝鲜的话,至少也要问过自己同意不同意才行吧?要不然,水师朕打起来,倭寇能不能赢不好说,但绝对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看到郑芝龙有点傻了的样子,崇祯皇帝才微微一笑道:“朕是要让倭寇登陆朝鲜,既然他们顾忌卿的话,自然是要撤卿的职,让倭寇能放心一些了!”
“啊……”郑芝龙怎么都没想到,大明皇帝竟然还有这种想法!这个好像和以往的大明皇帝完全不一样啊,不但不怕事,反而要找事?
“此事就朕和卿所知,朕的这个打算,再无第三人知悉。”崇祯皇帝看着郑芝龙,仔细交代道,“此事须得保密才行!”
郑芝龙听得迷迷糊糊,这时候的他,自然是清楚,并不是天威难测要降罪自己,而是皇上别有目的,不过他还是有点搞不懂,便奏道:“陛下,为何要让倭寇出兵朝鲜呢?如此一来,东江军必定遭遇最大威胁!”
崇祯皇帝听了,只是淡淡地说道:“倭寇一直对大陆有觊觎之心,之前丰臣秀吉是,以后也必有倭人会有。而这种倭人,一般都是在倭国强盛之时才会有。既然如此,朕就打算,直接灭了倭国,以绝后患……”
听到这话,郑芝龙不由得又有点傻眼了。就因为这个原因,皇上要灭一国?
虽然说那丰臣秀吉时代,倭寇确实出兵过朝鲜,当时还想着要占领大明,可倭国乃是井底之蛙,就凭他们又怎么可能占领大明么?皇上这么未雨绸缪,会不会有点担心过头啊?
他当然不知道,如果历史不改变的话,将来会有一天,中国会变得非常虚弱,而倭国则会强大起来,于是,比起之前丰臣秀吉时代更大规模的侵略,会让中国大地的百姓,深受水深火热之苦。虽然能最终打赢他们,可付出的代价,也是太沉重了。
“另外,朕曾对卿言过,将来有一日,朕要在大洋的彼岸,都是插着大明的旗帜!”崇祯皇帝看着郑芝龙,适时又说道,“在大洋的东面,相信卿也知道那边的情况,朕就有意以倭国为起点,派卿等出征,如何?”
郑芝龙作为海贼王,当然知道太平洋那边的大概情况。他也知道,大明这边要前往太平洋,已有的一条航线,是吕宋岛的西班牙人走得一条航线,就是经过日本这边过去的。
此时一听,原来皇上要占领倭国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要把倭国当跳板,去实现那个宏伟的目标。顿时,他就激动了。
这些年来,郑芝龙虽然封为一方总兵,儿子也成了太子侍读,前途无量,可一直旁观着陆军在打仗立功劳,说实话,他是看得眼热。封妻荫子,封侯拜将的梦想,他又怎么可能没有?
只是大明的封爵,实在太难了。虽然他估计,在灭掉建虏之后,肯定会有一批人封爵,但他又肯定,这里面绝对没有他。但是,要是有了水师真正的用武之地,那就是他立功劳的时候!
钱,他已经赚得够多了,如今,就剩下这光宗耀祖,得封爵的梦了!
这么想着,他就激动了,当即回奏崇祯皇帝道:“陛下但有旨意,末将万死不辞!”
崇祯皇帝一听,便笑了道:“如此,朕就准备寻个由头,撤卿的职,治卿的罪了?”
是自己说了有自己在,倭寇说不定不敢出兵,现在皇上既然决定要对倭国动武,那肯定是把倭寇引到朝鲜来消灭最为省心,那也就是说,是自己多嘴,才有此一劫啊!
郑芝龙心中这么想着,便无奈地认了。
不过崇祯皇帝并没有因此轻视倭国,他当即向郑芝龙询问道:“倭国那边,派何人去探听消息为好?”
以前丰臣秀吉时代,倭寇进攻朝鲜的事情,锦衣卫就提前得到消息并传回国内的。倭国如果再要出兵的,大明这边自然是要进行监视,免得到时候措手不及,承受不必要的损失。
郑芝龙一听,便毫不犹豫地奏道:“回陛下,末将在倭国那边也有一点产业,可令末将五弟郑芝豹前往江户,刺探消息为佳!”
郑鸿逵目前是福建海防游击,代替郑芝龙掌管着郑家船队,并负责向南洋购买粮食,这是绝对走不开的。有在皇帝面前露脸的机会,郑芝龙当然不会给别人,因此就推荐了他弟弟。
崇祯皇帝听了,便点点头说道:“如此,朕封其为锦衣卫百户,可好?”
这个时候的郑芝豹,还只是一个秀才而已。说实话,就这个秀才,其实还是用钱买的。以郑芝龙对他弟弟的了解,那是绝对不可能考中进士的。既然如此,皇帝要封他为锦衣卫百户,那就是一条最好的出路了。
因此,这一听之下,郑芝龙连忙替他弟弟谢恩,表示立刻去信,把他弟弟派去江户。
可谁知,崇祯皇帝听了之后,却是摇摇头道:“不,先让他来一趟京师,有些事情,朕要叮嘱一番才行。”
实际上,他是要赏赐一颗甲级窃听种子,如此一来,也不用担心消息传递不及时了。
能得皇帝接见,那也是他五弟的荣耀,因此,郑芝龙便连忙答应了下来。
等这些事情商量完成之后,公开层面上,崇祯皇帝一份旨意下达,说郑芝龙冲撞了他,把郑芝龙的官职给抹了,让他赋闲在家,陪他儿子郑森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