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抉择
第四十二章 抉择
夜色笼罩着崂山湾,雨水洗刷过的夜空。满天的繁星都清晰可见。和月光下被反射出点点波光的大海似乎就连成了一片。这实在是一个天气良好的夜晚。也不像一个战争即将爆发的时间。崂山湾位于胶州湾内部的东北顶角的那个位置。在这条水道上面,奥匈帝国的玛丽亚皇后号老式巡洋舰和两三艘商船已经被凿沉,堵住了航道的大半,其他地方也用装载了土石的木船尽量堵塞,德国和法国造的几百颗锚式水雷布置在堵塞线的周围,大大小小的海岸炮台上,从二百八十毫米的要塞重炮到四十七毫米的老式格林炮都对准了这里。这些防御设施,有些是德国营造的,有些是后来的中国守军在短短的时间里加强的。海面上还有不少德国制造的精良的探照灯的光柱掠过,给这副平静的画面添上了几分战争时期的紧张色彩。容量巨大的青岛港湾,就在崂山湾之内,现在却已经是空空荡荡的。港口的设施这些时候都已经被拆卸一空,码头还有一些拆不走的设施周围都埋上了炸药,关键时候引爆。就是不让日军能够利用这个港口。
海岸炮台上观察所里,陆军中尉,也是要塞炮兵第七总台下属的观察联络分队的成员之一。方立强正裹着身上的军装,用望远镜一遍又一遍的监视着海面。虽然是夏天,但是海边晚上山顶的气温,可是够低的!外面就是庞大的日军舰队,他们的火炮加在一起,可是远远超过陆地要塞炮兵数量的!谁也不知道日军舰队什么时候发起攻击。不过他本人是坚决的坚信,有这么一支骨干陆军坚守的青岛,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日军能够拿下来的!天色在漫长的等候当中渐渐放亮。太阳虽然还没有升起,但是朝霞的红光已经将东边的天空染红。时间,已经是8月13日的早晨6时了。在一派壮丽的海天之间的景色当中。方立强中尉的望远镜顿时就抓住了一群漆成鼠灰色,桅杆上飘扬着旭日旗的大小海军军舰,这些军舰的炮口,无一例外的指着海岸的炮台群。正在他有些吃惊发呆的时候,这些距离海岸炮台至少有七到八海里左右的舰群,所有重炮的炮口都吐出了火焰烟尘,那些军舰的舰体,都明显的在海面上抖动了起来。日军的攻击开始了!
巨大的爆炸火光顿时布满了崂山湾两侧的山头。震动让方立强站不住脚,一下摔倒在地上。掩蔽部顶部的灰土簌簌的朝下掉。他一下又跳了起来,抓起了电话,也不管先叫通的是交换班的通讯兵,扯着嗓子就喊了起来:“日军舰队向崂山湾发起轰击!至少有七八条的大家伙!我们的海军在哪里?”与此同时,无数条一样的消息都从前沿回报了过来,日军的攻击终于开始了!
对崂山湾发起炮兵压制,牵制青岛守军注意力的是高岛少将以旧式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为主的分舰队。他们这支北翼的支队,陆军上陆的地点却是在青岛以北,大管岛对面的王哥庄附近,那里有一片开阔的海滩,长度足有三四华里,也足够的平坦。在那里守备的是第九师十八旅的一个连。在天刚破晓的时候,他们同样发现了大量的日军中小型舰艇再朝海滩压过来。远处是大大小小的运输船。负担沉重的日军步兵正沿着绳网换乘到小船上,甚至还有他们在海上抢夺的中国渔船。看日军的规模,至少也是一个步兵联队!这些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几乎同时也开火了。大量的一百二十毫米和一百四十毫米的重炮炮弹雨点一样落在这个步兵连简陋的海岸防御工事左右,随着调整还越打越准。以这个连抵抗日军的登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还好他们事先已经接到了命令,一旦发现日军在青岛北翼登陆,他们这些以步兵连为单位的海岸警戒兵力,就要朝青岛收缩。
守军连长立即要通了电话,朝他们的五十二团团部汇报。团部设在王哥庄,一再的询问他们:“是不是日军主力?”连长头上全是嗖嗖飞舞的弹片,自己疏散布置的步兵当中也出现了伤亡。他大声道:“没错!海面上全是鬼子的军舰,炮弹都粗得很,打得凶!海上还有几千鬼子准备上小船了。他们没带大炮,咱们有工事,还能打一气!团长,抽两三个连来增援咱们吧!准能杀伤鬼子一气!”团部的命令却是异常坚决:“不行,继续留在前沿观察,确定鬼子上陆的规模,然后朝青岛收缩!”连长还想争辩一气,炮弹却把埋在地里的电话线都炸断了。这位连长望着电话听筒发了半天的呆,又转过头去看海面。海上日军大小军舰上的炮口都不断的闪着白烟,肆无忌惮的朝这一片开阔的海滩后面发泄着淫威。海面上日军已经完成了换乘,这些小船组成的船队,形成了几个波次,缓慢的朝滩头冲了过来。他咬了咬牙,伸手拉过了正趴在战壕上面瞪大眼睛的传令兵:“去告诉全连,一排和二排都撤退。火器排的六十毫米迫击炮也撤,留一架重机关枪给三排,由我指挥掌握。鬼子踏上我们的土地,总要有人抵抗一下!”
“崂山湾和王哥庄一带,都出现了日军的大舰队!火力凶猛。在王哥庄,还有日军三四千人的先头部队开始登陆!”一个个的消息,都从前线先汇聚到军司令部,然后从军司令部转到野战军团,最后还是都集中到了虎穴总指挥部。司马湛拿着电话,正在和他的老师蔡松坡紧张的通话:“老师,老师,蔡司令官!王哥庄海滩登陆的日军舰队,还有崂山湾那里压制的日军舰队,是不是就是他们原来分出的两支分舰队?还是从一支分舰队里面再分出来的?这些情况搞清楚没有?登陆的日军兵力有多大?迅速派出飞机侦察!”
蔡锷在电话里面的声音也有些火气:“部队全是按照总参的部署摆的,机动兵团位置偏南,胶济线的北支线也没有强大的兵力掩护。要是日军攻击重点在胶州湾北翼,这就麻烦了!前线传回来的情报军团司令部正在核实确认,正在核实确认!飞机也已经派出去了。前线陆军汇报回来都是大军舰重炮,日军具体的实力很难确认!胶州湾北翼的掩护部队五十二团正一边进行有限的抵抗,和日军保持解除。一边向青岛收缩。总参要做好准备,做好调整部署的准备!我一直认为,不在海岸线布置强大的守备军团,是错误,是错误!”
司马湛放下了电话,而雨辰就站在他的身后,正神情平静的看着他。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雨辰没有半点焦急的样子,司马湛心情一下就平静了很多。他斩钉截铁的道:“这是日军北翼的支队分出来的两股敌人。一股正面压制青岛,一股从胶州湾北翼登陆。这里不是他们的主力!他们想吸引我们朝北面集中兵力。主力还是会在迟些时候在南翼登陆。我们这个时候要是盲动,那可就真的上当了!”
雨辰听了他的说话,不动声色的又看着沙盘。那里已经标出了两支日本舰队的最新位置。就算在沙盘上面,也有着一股凶狠残忍的气息。战事终于在8月13日爆发。国防军也堪堪才完成调整后的部署。现在要是再动,那真的整个部队摆出的迎战架子就要散了。但是如果北翼真的是日军的主要攻击方向呢?万一他们一下冲到城阳,就按住了机动军团向东的要害。青岛就被割裂出去的。国防军在胶州湾的南翼有三个团的掩护兵力,在北翼可只有一个团的!任何慎重的战地指挥官都不得不担心这个问题。也许……抽两个团增援一下?现在机动兵团最需要的是修整,又苦战之后才撤下来的部队,也有才增援上来还未经调整,甚至装备都未曾输送完全的新部队。这些部队调整好了,将是巨大的打击力量。现在逐次使用上去,又违反了这个战役方案的原定意义,集中兵力寻求决战,而不是添油式的打防御战。
司马湛敲着沙盘,强调着他的意见:“我们这时不清楚日军的部署,他们也同样不会完全清楚咱们的部署!从胶州湾南翼登陆,马上就可以控制终点在黄岛的胶济线南支线,沿着铁路向前攻击,最后反转青岛方向,对日军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而在北翼登陆,还有差不多一百七十公里才能攻击到城阳,那里也没有公路铁路。他们不敢这样孤军深入!前线部队的态势,现在不能调整!”
雨辰吁了一口气,沉默的什么话都没有回答。他到虎穴两天,几乎就没有脱衣服睡觉。一直守在作战室,等着战场的部队完成战前部署。这一次战事已经不是他能事先掌握其动向的了。而他却又非保证必胜不可。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他更加的投入了工作当中。现在这个情况,说实话,他自己也不好判断。因为情报实在不足。野战军团和总参还抱着不同的意见。他应该听哪一方面的?看着北面敞开巨大的缺口,实在不是他心中所愿意的。最后雨辰终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结论:“一线指挥是松坡先生的事情,我们不能干涉太多。除了机动军团的兵力不容动用之外,看是不是让五十二团不要退青岛了?让他们退向城阳?必要的时候,南翼也可以抽调一两个团增援他们嘛……这个让松坡先生自己做决定。我们再等等看……现在都不能仓促的做出决定!”
就在总参虎穴作战室现在有些彷徨不定的时候,蔡锷也同样觉得自己处在战争的迷雾当中。日军是不是已经全部投入战斗了?在王哥庄建立桥头堡,然后从北面直接向前攻击前进?其实他和司马湛一样,赞同日军的攻击重点在南翼,但是分歧就在于,他需要在南北两面都有着强大的直接守备兵力。而司马湛要把这些军队集结成强大的机动兵团。所以现在他虽然掌握着空前强大的机动部队,但是对前线的战事还是没有底,北翼的守备力量实在太薄弱了啊。陆航的飞机早就派出去了,怎么还没有情报回来?蔡锷已经下定了决心,已经先通知机动兵团当中的第十八师两个旅做好准备。如果一旦确定日军的攻击重点在北面,就算违抗总参的部署,也要把这些部队调上去!
陆航也是在天刚破晓的时候就准备派飞机进行例行的侦察,他们在海面搜索的情报,成了各级总部判断形势的极其重要的来源。在陆军当中,他们原来无足轻重,被视为总统昂贵的玩具的地位,现在一下就变得相当重要。本来他们例行的侦察是南北各四架飞机。随着拂晓日军攻击的突然打响,出动数字一下翻了一倍,南北各八架飞机!
陆航在北宅和王台各有一个野战机场,就是为了在胶州湾南北两个方向都能有最大的侦察距离。今天早上,北宅机场甚至都听到隆隆的炮声了!机场场站一边在安排撤退,一边还坚持将飞机放了出去,这个机场离海边不过十来华里的距离。地勤人员都在祈祷,不要这些飞机回来了之后,看见机场就已经被日军占领了!八架巴赞式侦察机以85公里的时速朝前平稳的飞去,其中四架转向去了崂山湾。蔡锷司令部打来电话,严令他们一定要搞清楚日军的舰队主力,是不是在这两个位置。日军船团的规模,是不是可以一次输送至少两个师团的陆军?如果是的话,就说明日军的攻击重点会在这里。如果不是,就要指望难免王台机场,看能不能搜索到日军的主力了!
南面派出的巡逻机队领队的长机自然是最近大出风头的丁羽觞上尉,因为他的击落敌机还有侦察当中取得的功绩,已经被火线晋升为陆军上尉。他坚持自己在南线的基地执行侦察任务,也许是一种军人的直觉。他认为在这里,可以等待到最激烈的战事。而他丁羽觞,将是其中最大的英雄。相比起崂山湾还有胶州湾北翼隆隆的炮灰。南翼的海面平静无波。巴赞式已经出海四十分钟了,飞了三十海里出去,但是仍然没有看到半点军舰的影子。海面上甚至连渔船都没有,海军的渔船监视线不知道是不是走漏了消息,遭到了日本军舰的攻击,不管是渔民,还是化妆成渔民的海军,都损失惨重。现在对海面的侦察,就只能靠他们飞机了!可是再飞十几海里,就是巴赞式航程的极限啦,在海天之间,他们观察的视野范围至少可以再向前延伸上百海里,可就是没有发现一艘日本军舰和装载陆军船团的影子。飞行员们在座舱里脖子都望酸了,可是连一条军舰行驶的雪白浪花尾迹都没有发现。难道日军的攻击重点真的是在北面?看着油量到了极限,丁羽觞悻悻的打手势下令返航。8架飞机划了一个大圈朝陆地飞去。真他妈的郁闷!
日军在王哥庄一带的登陆作战,进行得凶猛而且顺利。有限的陆军掩护兵力,虽然有些部队违反命令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在日军强大的海上火力支援下,这些在日军看来称得上是微弱的抵抗被迅速的扑灭。守军的英勇一如既往,海滩正面防守那位连长和他的排几乎全部战死,重伤的连长引爆了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但是到了中午的时候,日军十八师团的二十三联队的大部,已经在海滩上面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桥头堡,上陆的步兵达到了三千多人,还有一个山炮中队。对于大多数的日军来说,这次登陆就轻松得象一次演习。而他们的师团长神尾光臣中将正在和海军的分舰队指挥官高岛少将在千岁号旗舰上面,打开了一瓶白兰地表示庆贺登陆成功。对于空中来侦察的中国飞机,他们反而加快了行动速度,大队大队的日军步兵从运输船上换乘,物资也用小船向滩头不断的输送。没有一门火炮向这些侦察机开火,似乎很乐于将这一些展现给他们看。
神尾光臣中将在高岛少将礼貌的祝酒词后,豪迈的一口将杯中酒喝干,随即就口头向身边的副官诉讼了上报中国派遣军总部的电报:“我英勇无敌之皇军已在胶州湾北翼王哥庄一带上陆,滩头阵地正在剧烈扩大当中。支那军抵抗微弱,见皇国军旗即行撤退逃散。我光部队拟于黄昏时组织一强大步炮支队向西攻击前进,目标直指城阳。给予支那军队以最深刻印象。迫使敌军向北调动。促成南翼主力取得最大成功。祝皇军武运长久!”
各种战场情报不断的向后方传来,青岛正面日军的海军兵力进行了持续一天的炮击。弹落如雨,这种凶猛的射击程度让各个海岸炮台都伤痕累累。除了一发二百一十毫米的重炮弹击中了周防号旧式海防舰,让其拖烟带火的退出了战场之外。其余的炮台火力几乎全部被压制。而在北翼日军的攻击行动更是显得声势浩大。本来设防不足的海岸线被日军陆海军一下就冲开,到了整个白天过去。日军已经建立了牢固的滩头阵地。到了黄昏的时候,更有一支日军数千人的支队,以二十三联队和两个炮兵中队为基干,迅速展开了宽广的攻击正面,向西攻击前进。第五十二团指挥部已经撤离了王哥庄,一边收拢部队,一边根据军团新的命令朝城阳撤退而不是青岛。陆航在北宅的野战机场也被放弃,转场到了城阳的野战机场。而对胶州湾南翼的搜索却是一无所获。没有半点日本海军舰队和装运船团的影子。对日本海军舰队的判断,也因为飞行员的经验不足而错漏连连。将日军轻巡洋舰视为战列舰,驱逐舰当作巡洋舰的报告接二连三。最后就形成了日军主力舰队应该全部都在现在他们出现的位置的判断。这下前方后方的战地空气,就紧张得想要爆炸一样。
蔡锷首先向总部去电:“现在日军主力经过侦察发现集结于胶州湾北翼,目标直指城阳,切断青岛与后方之联系。而我军因为判断失误,北翼掩护兵力薄弱。现从南线转运兵力业已来不及了。现在需要立即动用机动兵团的骨干部队,增援到城阳一线,展开防线,进行抵抗!我军现在已经处于被动。兵力需要尽快使用上去,而在南翼进行掩护的军队,要迅速集中在青岛,抵御日军可能的围攻!”他要求总部除了让他把机动兵团提前使用之外,还要把控制在后方的炮兵团抽调两三个给他。在胶州湾北翼和日军主力展开决战。日军利用滩头毕竟无法大量进行补给,陆军还是很有可能将他们打回去的!但是根据蔡锷判断,现在也应该没有可能将日军赶下海,战事必然要变得漫长而胶着。话里行间,对总参战前的部署表达了很大的不满,但是他也没有提出要追究责任。而是尽快的调整态势,挽回局势。
这时总参,特别是司马湛感到了空前巨大的压力。真的是自己判断失误了么?如果真的是自己判断失误,他会立即承认。迅速调整部署。但是北面就真的是日军主力?虽然一切情报都支持这个判断。如果调整了部署,陆军全面向北运动。那日军要是在南面登陆作战的话,侧背就完全暴露给了敌人。他们沿着胶济线南支线向前攻击前进,那就门户大开了!主力很有可能遭到惨痛的失败!现在究竟要不要,能不能调整部署?
这个最大的选择压力,就放在了他和雨辰的面前。而留给他们决断的时间,同样也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