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八章 二老吐槽
第七百三十八章 二老吐槽
还带着些潮气的柴火先是烧得“噼啪”作响,继而就熊熊燃烧起来,那烟气也迅速变淡了,缶中飘出一股浓郁的药味儿,这一回的药味并不难闻,细细品味还有一种淡淡的香气,毕竟是些补品。
阿奴偎依在杨帆怀里,轻声道:“奴的身子已经大好了,郎君其实不必冒险去弄这些补药的。”
杨帆微笑了一下,没有说话,心中却想:“若非我想到去弄这些药材,怕还不知道契丹人竟有这样的打算,这些蛮夷,论起心机来,比我朝中百官也是不遑稍让啊。这个消息,得尽快送给朝廷。”
阿奴心满意足地往杨帆怀里靠了靠,低声道:“郎君失踪这些时日,奴食不知味、夜不安枕,如今奴是安心了,只是小蛮还在家里牵肠挂肚。都是奴家不好,一俟看见郎君,想也不想就追了上来,当时该留个人传个口信回去的。”
杨帆把她搂紧了些,沉默半晌,才轻轻地道:“小蛮身边有念祖和思蓉,有他们吵着、闹着、牵挂着,小蛮心里还有个奔头儿,没有那么多时间想我的……”
他自我安慰着,其实连他自己都不相信,他和小蛮的感情最深,不只是爱情,还有亲情。小蛮有两个孩子需要照看,又不用奔波在外,身子或许不及阿奴憔悴,但是他生死未卜的消息传回去,对小蛮心灵上的伤害又岂会小了。
可是,十六万大军远征啊!
小小契丹,从来就不曾放在国朝眼中,当初派出十六万大军,本来朝中还有大臣非议的,认为皇帝有些小题大做,是皇帝一意孤行,才派出了这么多的人马。
当时连杨帆都有同样的想法,认为三五万精兵就足以把契丹那帮乌合之众打得落花流水,谁会想到朝廷居然会败,而且是一败、再败、三败,败得如此之惨?
想到这里,杨帆心中也是一阵莫名的愤懑,沉默良久,才轻轻地道:“快些好起来吧,我们……很快就要出山了!”
……
突厥连败静难、平狄、清夷等诸路边军,连克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的消息不只传到了朝廷,也迅速传到了西域。
正在那里安置流民、巩固边防、努力修复因为突厥入侵所造成的种种破坏的狄仁杰闻讯之后,就像得了一场重病,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这几年流放地方,他已经苍老了许多,但他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却一直没有变,尽管他很清楚这些年来国力已经衰微,但他一直觉得这种衰微只是相对于太宗、高宗时期的强大显得有所衰落,不管如何,朝廷在周边诸国眼中依旧是只可仰望的存在。
可是一连三路大军在河北的失败,犹如当头一棒,把他彻底打醒了。
原来……,国朝已经衰败若斯,那群因为大唐的强大而暂时蛰伏的敌人,一旦识破这是一只纸老虎,他们的野心还能遏制么?
夜色深沉,狄仁杰却了无睡意,一个人在外徘徊良久,便回到帐中默默地喝起了闷酒,几杯酒下肚,他便有了醉意。
他是从太宗、高宗朝一直走过来的一个老臣,他亲眼看着大唐帝国一步步强大起来,如今他已从一个少年,经历了青年、壮年,进入了他的暮年,他的头发胡子都已雪一样白,而大唐……也开始衰落了么?
“狄帅,娄师德娄大将军求见!”
狄仁杰带着醉意的双眸淡淡地睨了那名侍卫一眼,挥了挥手,吩咐道:“请他进来!”
娄师德拖着一条残腿,慢慢走进来,向狄仁杰拱拱手道:“娄师德见过大元帅!”
狄仁杰头都没抬,只是给陶盆里又换了些热水,然后把锡制的酒壶小心地放到热水中间,说道:“坐吧,一起喝两杯!”
娄师德也是听说突厥兵出河北的消息,才跑来找狄仁杰商议对策的。他知道狄仁杰一直对他很是排斥,却不知道狄仁杰落难时,他一再向朝廷举荐狄仁杰的奏章,武则天早已给狄仁杰看过,所以对狄仁杰这种毫不见外的态度微微有些诧异。
娄师德见狄仁杰专注在酒壶上,并不抬头,只好走上前去,在狄仁杰对面的马扎上坐下来,他的身子极其肥胖,肥硕的大屁股一压进那个小马扎,小马扎立即发出吱呀一声惨叫,好像马上就要散了架似的。
狄仁杰忍不住笑起来:“你这老货,偌大年纪,怎么还是这么肥胖,从不见你瘦上几分。”
狄仁杰这话可就透出了几分亲昵,娄师德心里一暖,也忍不住笑起来:“仆其实吃得并不多,天生如此体质,实也无奈。”
狄仁杰提起酒壶,为他斟了一杯,道:“来,喝酒!”
娄师德道:“元帅,仆今日来是因为……”
狄仁杰道:“我知道你为何而来,呵呵,这事……还有什么好说的?来,喝酒,喝酒!”
娄师德叹了口气,只好捧过酒杯,向狄仁杰齐眉一敬,一口灌了下去。娄师德平素不好饮酒,以他的性情更不可能这样饮酒,如今这个动作,足见他心中的苦闷,狄仁杰嘿然一笑,马上又为他斟满了一杯。
两个人你一杯、我一杯,渐渐地醉意便涌上上来,这时候外面的风开始刮得急了,零星的雪花开始飘落下来,虽然还不等落地就已化掉,但那扑面的湿意,却叫人知道,天上已经开始下雪,冬天很快就要来临。
“默啜也算是一世枭雄了,能屈能伸,能打能逃,上午跟你斩鸡头拜把子,下午就能向你捅黑刀使绊子!前一刻还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下一刻就能跪地求饶磕头如捣蒜。嘿!我老狄什么样的人都不服,这样的人,不敢不服啊!”
狄仁杰笑骂着喝了口酒,一脸的愤懑之色。
娄师德端着酒杯,眼睛开始湿润了:“唉!也别说人家,打铁还须自身硬,如果咱们自己够强,他狡诈也好、强横也罢,又能如何?黑齿常之、泉献诚、程务挺……,他们死得太早了,如果这些名将有一个在,河北局势也不会如此糜烂,太后真不该杀了他们啊!”
娄师德也许是喝醉了,居然把女皇说成了太后。
狄仁杰似乎比他醉得还厉害,居然一点也没听出来,而且还顺着他说了下去:“太后本就不擅军事,尤其是她以女子之身摄政,朝野阻力重重,以致太后过于看重军权,把军权尽数交给武氏族人,可那些武氏族人哪有一个会带兵统将的?”
娄师德冷笑起来,道:“不擅军事也就罢了,难道国政就善于了吗?争权夺利就等于国政?精于权谋算计、勾心斗角就是治国的大道?蛮夷之族,宜施羁縻之策,这是太宗时候就行之有效的国策,为什么不能坚持下来?为什么要凭一己好恶而改变?
对蛮夷,既要让他们畏惧朝廷的实力,又不可压迫过甚,不要说是外族,就算是同族,你压迫过甚,不把他当自己人,又有谁肯甘心为你效命,肯对你俯首帖耳?可是这些年来朝廷是怎么做的?
垂拱三年,朝廷讨伐先附后叛的吐蕃九姓,令西突厥十姓部落发兵助战,突厥十姓自备兵马、自备钱粮,经途六月,鏖战沙场,终于打败叛逆,申扬了国威,结果军事已毕,朝廷没有财帛赏赐也就罢了,连句嘉勉的话都没有。
太后反以他们未曾奉诏,便擅自攻打了一个回鹘部落为名,下旨斥责,不许入朝,勒令于凉州发遣,各还蕃部。难道人家的儿郎就不是父母所养、就没有妻儿老小?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就换了这样一个结果!
这样过河拆桥,谁人不恼?谁不心寒?以后再有军事时,依附我朝廷的各个部落,还有谁肯助战、还有谁还肯出力?”
娄师德这样的老实人一旦激愤起来,实是比狄仁杰还要难以自控,他愤愤然道:“狄公常在京师,仆却是一辈子守在边陲,这事儿比你清楚。仆所言句句属实,国家无亲信之恩,何谈让其归心顺服?
还有,朝廷趁东西突厥内乱,下旨劝降,结果碛北突厥归降五千余帐,甘州归降四千余帐,一个个伤残羸弱,面无人色,有羊马者,百无一二。然其携幼扶老,远来归降,朝廷却不予粒米赈抚。
致使他们嗷嗷待哺,死尸枕藉,骂声载道,这些……可是仆当初亲眼所见!朝廷要么就不要招降,既然招降了,又不给予赈济安置,任其自生自灭,如此作为,朝廷的威信何在?
更有甚者,诸蕃本较我天朝贫穷,堂堂天朝上国,还要对他们常施勒索,铸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强迫四夷君长奉献!万国颂德天枢?我呸!天枢铸成之日,有多少蕃属暗中咒骂?
如今朝廷又在铸九鼎,我听说武三思又在搜刮诸蛮夷,让他们捐献,要不是因为河北之变,他还不肯收手呢。蛮夷不是傻瓜,如此对待他们,他们安能与你同心。
就说这突厥默啜之祸吧,当初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本来都降了朝廷的,宰相裴行俭代表朝廷承诺,只要他投降,亲自赴朝廷请罪,朝廷绝不杀害。结果伏念到了朝廷就被斩了,堂堂裴宰相被自己的朝廷给卖了!如果当日伏念不死,今日默啜如何为祸?”
娄师德所言,狄仁杰自然是知道的,这些都是国家施政时犯下的重大过错,可他又能如何?娄师德说一件,狄仁杰便喝一杯,不一时便酩酊大醉。
狄仁杰满腔怨愤至此终于也忍不住发泄起来:“这一遭,朝廷北伐,发兵时排出二十八员大将,十六万大军,人人都有一种杀鸡用牛刀的感觉。都觉得朝廷既然轻视契丹,为何还要派出这么多的兵马?”
娄师德道:“还不是因为那些统兵将领多是依附武氏的人,而他们现在最缺的就是军功。朝廷还想以梁王武三思为安抚大使的,其用意也再明白不过。只可惜大军败得太快,武三思都来不及启程!”
狄仁杰苦笑道:“这些年来,朝廷疏于武备,军权又被武氏一族众多不知兵的郡王们把持着,士卒少于训练,战力大不如前,再被这么一帮不擅打仗的将领统率,焉能不败?
结果,一战大败,太后还不甘心,再派第二路大军,依旧是武氏子侄挂帅。这一路大军到了河北,除了白白消耗钱粮,毫无建树,迫不得已才派了王孝杰去,偏又让依附于武氏的苏宏晖为副元帅,结果……”
狄仁杰越说越痛心。
他精于政治,知道武则天面对一而再的失败,依旧不放弃用武氏一族的势力带兵,是为了大胜之后分享军功,树立武氏一族的威望。也就是说,武则天现在已经倾向于立武氏子侄为皇嗣,这是为武氏政权做过渡准备。
所以,大周军队现在败得越惨,对武则天的打击就越惨,就越有利于李唐的复兴。可是,这个代价也太惨烈了,数十万的子弟,为了满足女皇一个人的权力欲望而命丧沙场。
狄仁杰担心契丹人会放下旧怨,同突厥联盟,如果那样,朝廷就不仅仅是经受几场大败、元气大失的问题,而是西南的吐蕃、西北的突厥、北边的契丹和奚人达到一个反周大联盟的问题。一旦出现这样一幕,以眼下朝廷的实力,如何应对?
帐外的雪越下越大,不知不觉间,大地已被大雪覆盖,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大雪茫茫中,数骑快马从远处驰来,进了狄仁杰的大营。
信使从马上跃下,喘息未定,便道:“有兵部行本,需请狄元帅阅览。”
狄仁杰亲兵陪着他顶着漫天大雪往帅帐处走,边走边道:“兄弟这么急促,可是有何重要军情?”
那信使答道:“在下是送调兵令来的,朝廷委任娄大将军为副大总管,沙吒忠义大将军为前锋总管,要兵发河北讨逆!狄帅现为西路军主帅,要从这儿调兵调将,当然得先报知狄帅!”
那亲兵讶然道:“要调这两位大将军?他们可都是能征善战的老将,北边战事如此吃紧了么,居然要调两位大将军一起北上,却不知这一路兵马的主将又是何人?”
那信使眸中闪过一抹不屑的鄙夷,语气却极恭谨地道:“主将乃是河内郡王、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
帐中,两个耄耋老臣发泄的牢骚越来越多,他们越说越是愤懑,先是大骂,最后忍不住伤心地流下泪来。
他们一个为国戍边,守了一辈子边疆,可国家却越守越弱,他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一个努力为了国家的富强而治理政事,可他只换来一次次的被流放,他不知道自己的奋斗还能不能有结出硕果的一天。
更叫他们恐惧的是,他们效忠了一辈子的帝国正在迅速地衰弱,他们不清楚还有没有起死回生的那一天。两个老头儿骂着、哭着,醉成了一摊烂泥。他们拥睡在一张榻上,鼾声如雷。他们希望能一直沉睡下去,再也不要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