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妙计成空
第六百二十八章 妙计成空
丹阳郡芜湖城内,经过连日急行,张绣大军却是在十日之内赶到秣陵南面的芜湖城,并将其攻下。
不过进攻芜湖城之时,张绣军是受到江东军的激烈抵抗。也幸好芜湖城城池较小,而张绣军也兵力雄厚,无当、无前两部身穿藤甲的飞军加上破锋营士卒一同压上,才将芜湖城一举攻陷,并擒敌将孙皎。
芜湖城县衙内,张绣和一众文武齐聚。只见主位之上,张绣笑道:“如今秣陵南面的门户已经被攻陷,从芜湖到秣陵,中间已经没有可据守的城池,我军可直抵秣陵城下。”
对于进攻秣陵,张绣没有太多的担忧,要知道现在的秣陵可不是明朝以后的南京城,就连历史上的建业都远不如。秣陵城并不大,就算孙坚连日来加强了布置,也并非固守的好地方。不过秣陵城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从秣陵到吴郡治所吴城,一路上有句容、武进、云阳等地可节节退守。故此孙坚将大军摆在秣陵,如若秣陵一战败了孙坚也可跟着一路退守。
当然,孙坚选择秣陵城作为与张绣决战的地方,更是为了限制张绣骑兵的发挥。张绣由于穿越之前到过南京,对那里的地形还是十分熟悉的。整个南京地区,有秦淮河水系还有金川河水系,这两条水系不算什么大河流,然而就这样已经大大地限制了张绣骑兵的施展。除此之外,整个南京地区还有不少山头,如南面的雨花台,东面的紫金山等。而这仅仅是明代南京城的地方,以张绣估计,现在的秣陵城规模绝对不大,恐怕明代南京城内的那些山岗此时也在城外,成为制高点。
密集的水系加上各山岗形成的制高点,张绣的骑兵想要施展那几乎是不可能。而张绣也相信,以孙坚对骑兵的熟悉,这些地形绝对会加以利用的。
想到这里,张绣便大致将秣陵城附近的地形都与众文武说了一遍。张绣将地形说得可谓详细至极,众人都觉得惊讶无比,要知道张绣乃是第一次来江东,就算探子再厉害,也不可能将地形描述得如此精准。不过众人也习惯于张绣所特有的预知能力,如法正、李儒、太史慈等久随的已经见怪不怪,也就魏延、文聘这些新投之人目瞪口呆。
庞统沉吟了好一阵,便说道:“依照主公所言,进攻秣陵城一战,雷骑恐怕是用不上了。”
张绣听得,点头道:“不错。而且秣陵城南面的丹阳郡各地,也都出现了不少低矮山脉,骑兵还是不利施展。而过了秣陵之后,吴郡的地方又多河流,虽然不多,但对骑兵亦有很大的掣肘。”
庞统听得,无奈地敲了敲脑壳。这时,法正却开口道:“既然骑兵在江南用不上,不若让骑兵渡江,在江北发挥作用吧。水战两败俱伤,但江东水军还有余力。而将骑兵调到北岸,一来可以威慑还在北岸的江东军,二来也可以防止孙坚在秣陵战败之后渡船北逃,三来如若曹操得知孙坚战败,定会出兵夺回淮南各地,雷骑亦可以及时阻敌。”
法正说完,张绣就不自觉地点了点头,本来张绣就有将骑兵调到北岸的意思,不过张绣也就想到前两个好处。而法正更是点出了曹军可能会插手的意思,如若有雷骑在北岸,对曹军而言亦是一种威慑。
这时,之前已经率军赶上主力的庞德就开口说道:“主公,孝直所言有理。不过将雷骑调到北岸,粮草供给上恐怕就只能依靠水军。而现在江东水军并未全灭,粮草供给上有些风险。”
李儒听得,淡笑道:“令明莫忧,其实主公在离开虎林之前,已经传令让屯兵江陵的徐(荣)将军进兵,只怕其军此时已经将整个江夏郡都取下来并向庐江进兵了。至于许昌的曹军方面,也有公明在牵制,不必担忧。”
众人听得,才了然。以现在的情况,就算张绣攻不下秣陵,那么长江北岸的江夏、庐江两郡都已经吃定了。到时就只剩淮南的江东军,只要水军将江东方面与淮南方面联系截断,取下淮南亦非难事。
就在众人相谈间,守在帐外的胡车儿忽然急急走进来,说道:“主公,大事不好了!”
张绣听得,喝道:“惊慌失措,成何体统!”
胡车儿向着张绣一拱手,而后说道:“主公,南昌城被敌军攻陷了,曹(性)将军被擒。”
张绣听得胡车儿所言,却也坐不住了,整个人“腾”一下站起来,急问道:“怎么回事!”
胡车儿说道:“有南昌城兵卒在外……”
还未说完,张绣就打断道:“快传!”
未几,一名衣甲破败,满脸灰黑的兵卒走了进来,向着张绣行礼之后,就听见张绣问道:“汝且言,南昌城究竟怎么丢的。”兵卒听得之后,定了定神,才将事情缘由慢慢道了出来。
突袭南昌城的自然就是吕蒙了。得了周瑜派全琮率军相助,吕蒙决定再袭一次南昌城。第三次攻南昌,曹性是被吕蒙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虽然当曹性反应过来之后急忙指挥还击,可惜都是不敌吕蒙大军。本来凌统是想斩杀曹性,只不过吕蒙想到蒋钦还在张绣手上,就命人将曹性擒下,好双方交换俘虏。而后来吕蒙和凌统等人也从张绣军兵卒那里得知,丁奉和马忠未死,只是被擒了。不过他们全部由庞德带走了,被关押在张绣大营处。这时吕蒙也庆幸没有一时冲动,让凌统将曹性给砍了。
而这名兵卒乃是曹性心腹,得了其吩咐逃出城外,而后向张绣禀报消息。至于曹性被擒之事,却是他后来打探到的。
张绣听完之后,将这名兵卒挥退。庞统、李儒还有法正却是一脸自责的神情,庞统更是顿足道:“失算了,好一个周公瑾。先是瞒天过海,再来一招釜底抽薪。这吕子明也是大才,当日令明没能将其除掉,却是留下今日大患啊。”
庞德听到,摇头道:“先生说的是,如若当初将吕蒙所部一举歼灭,就无今日之事了。”
张绣摇了摇头,说道:“非是如此,就算没有吕子明,以周瑜之能亦有其他计策。其实他早就打定注意,要断我军粮道。”
李儒点头道:“主公所言不差。周瑜之计就是断我军粮道,然后孙坚和孙策两部只要死守秣陵,就可逼退我军了。而我军一退,其缓过气来,就可与曹操联手了。”
太史慈听得,说道:“既然如此,不若让令明率军回师南昌。再让兴霸率水军一同回击,如此可夺回南昌城。”
庞统听得,摇头道:“若是统所料不差,江东的水军此时恐怕已经出动,拖住兴霸所部。而吕蒙则可分出一部水军到长江,拦截来往船只。逼使我军不能依靠水路运粮。而现在正值夏季多雨天气,单单流经南昌城的湖汉河,就足以挡住雷骑的脚步了。”
魏延听得之后,就急道:“莫非真要退兵?”其余众将听得,亦是露出如魏延一般的神色。
这时法正望了张绣一眼,见到张绣脸上坚定的神色之后,才说道:“不须退兵!”法正开口之后,李儒和庞统同时点了点头。
太史慈不解道:“粮道被断,我军支持不了多久的……”
法正不等太史慈说完,就开说道:“周瑜袭我军之后,逼我军退兵。此计的确很妙,而且成功率极大。但这仅仅建立在我军进攻江东只有一路人马的基础上。而恰好,此次进兵江东,我们不止一路大军!”
“汉升(黄将军)!”
法正的话,同时让众人想起已经久无消息的黄忠大军。其实没有消息也正常,以现在通讯的落后,加上黄忠走的地方乃是汉人近十年才设县的地方。可以说几乎都是荒山野岭,连官道都没有,也就是征完南中的部队才敢走这些地方,而且兵力还不低。
看迹象,黄忠这路大军到现在都未被江东发现,已经有些出乎张绣所料了。张绣自己可以肯定的一个原因就是,江东高层还未知道自己灭刘备取荆南的进攻战略。其实现在进攻战略都属于军事机密,就如张绣军在对韩遂、对匈奴、鲜卑的时候大肆使用各种强弩,然而曹军和江东军、刘备军都不知道。当他们真正遇上的时候,才清楚地知道张绣军强弩的厉害。
而进攻战略同样也是机密,只不过进攻的机密不易守,毕竟除了交手的双方之外,还有不少好事的百姓知道,这样就容易流传开去。虽然张绣是尽力掩盖,但这事基本上能遮掩半年已经是极限了。这也是为何,张绣当机立断进攻江东的原因。
从交州出兵的战略在荆南已经用过一次,如若不先出兵江东,以后与江东交手这招就不能再用。当然张绣也可以先一统中原,将曹操灭掉,最后只拥江东之地的孙家亦只有投降一路。不过一众军师也分析过,如若先取中原,以曹操之能,其依靠中原广博之地拖住张绣军的步伐,再联孙坚夹攻之。
而张绣也认为,取江东比先灭曹操胜算要大。如若不先定江东就与曹操交战,以曹操现在手下的精英,完全有翻盘的可能。郭嘉、司马懿、二荀等都不是轻与之辈,而且还加上徐庶和关羽以及诸如田丰、沮授等关东世家的人进去。可以说,全天下仅存的大世家,都已经将注押在了曹操身上。曹操胜他们保住家族利益,曹操败,他们家族虽不致消亡,但元气大伤是一定的了。
张绣知道曹操以及其麾下众人的能力,他要的是绝对胜利。让曹操不可能再有翻盘的可能,而将江东都收入囊中之后,张绣就可以完全压制曹操,在此之前却是不能。故此张绣才有先定江东的策略。
现在张绣这路大军虽然有些阻滞,但黄忠和张任所部进展应该不错。就算张绣没有他们消息,也有此定论,要知道江东军主力全部都被自己吸引到秣陵。会稽那边有防备也有限,要知道黄忠那边大军数量不亚于张绣,只要黄忠所部顺利将整个会稽郡攻下来,情况将可再次逆转。
正在此时,周仓也急急冲入帐中,脸色露出大喜的神色道:“主公,公义他派人送消息来了!”
张绣听得,整个人再次“腾”一下站了起来,急问道:“是何消息?”
周仓咧嘴笑道:“这个由赵统那小子来说吧。”
张绣听得是赵统亲自送消息来,就更喜了,笑道:“快传。”
未几,风尘仆仆地赵统就进到厅中,向着张绣一拱手,说道:“末将见过大将军。”
张绣轻点了一下头,说道:“汉升和公义他们如何了?”
赵统笑了笑,便说道:“回大将军,末将等跟随黄将军,从交州出发,中途联合山越,大败贺齐。及后与张将军兵分两路,分从陆路和海路出发,进袭会稽郡,十日前在会稽郡的山阴会师,并取下山阴。之后黄将军和张将军再次兵分两路,其中黄将军率领本部人马进攻吴郡,而末将则随张将军,由山越人带路翻山攻取丹阳郡。现在张将军所部已经攻下丹阳郡治所宛陵,听闻大将军大军屯驻在此,特命末将来禀报消息。”
众人听到赵统所带来的消息,神情一下子变得兴奋无比。太史慈更是忍不住一拍案桌,大喝道:“好!实在太好了!”李儒、庞统和法正也抚髯微笑。
赵统带来此消息,整个战争天枰已经完全向张绣这边倾斜了。现在空出了张任所部,张绣就可让张任回师南昌,那时就算攻不下南昌,只要张任大军将南昌城包围,就足以保证粮道。而以黄忠的兵力,攻一个已经没有多少兵卒防守的吴郡易如反掌,到时就可与张绣大军一同合围秣陵,江东可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