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张绣的对策
第五百一十二章 张绣的对策
张绣看着跪在地上请罪的马超和庞德,心中苦笑连连。原本以为自己的到来已经将历史改得面目全非,不可能再出现曹操割髯断袍的事,现在也不知道究竟是历史车轮的巨大惯性原因还是其他原因,此事又的确发生了,而且是提前了数年发生,地点虽然变了,但过程却是相似。
马超也识趣,一进厅中就立即向张绣请罪,庞德更是直接将一切罪责都揽到身上。张绣心中也矛盾,以马超犯下之罪,投闲置散已经是比较轻的惩罚,但马超和庞德两员上将张绣却是舍不得不用。特别是现在显然已经是与曹操交恶了,如若没有这两员上将助阵,自己一方对阵曹操底气就略显不足了。
“唉……”
寂静的大厅中传来张绣一声重重的叹息,眼神复杂地望着马超,叹道:“孟起,你说本将应该怎么处罚你好……”
马超听得,叩首行了一个大礼,说道:“末将知罪,主公要责罚就责罚超好了,此事不干令明之事。”
旁边庞德听到,连忙说道:“主公,此事乃德从中挑唆,孟起亦受德蛊惑……”
摆了摆手,张绣叹道:“好了!谁是谁非本将很清楚,汝二人这段时间回家思过,无本将命令不可外出,另外再罚俸五年。其余责罚待本将细思之后再说。”
二人听得,对望了一眼,同时说道:“谢主公厚恩。”说完二人就被领了下去。
张绣无奈地叹了口气,问贾诩道:“文和,你说本将应该如何处罚他们?”
贾诩一拱手,答道:“轻罚重罚,全凭主公做主。”
张绣听得,暗骂道:“老狐狸!”想罢,摆了摆手,说道:“此事容后再谈。文和,孟起出兵之后曹操那边如何?”
贾诩摇了摇头,叹道:“不容乐观!曹操已经回师许昌,留夏侯渊在幽州并招募新兵、又派夏侯惇到冀州并将官渡之战后降了他的张燕黑山军整编并入夏侯惇所部处,由夏侯兄弟总督河北军事。同时又将泰山臧霸以及青州、徐州大军调到邺城、许昌和陈留三地,如今此三地军力大增,我军情况堪忧。而之前暗影来报,蒯良却是到了许昌有一段时间,虽说每日只在驿馆不出等候天子召见,但曹操和荆州的刘备都有大规模的军队调动,故此诩担心的是,此事背后恐怕有刘备之谋。而诩更大胆猜测刘备和曹操这次可能会联手对付我军!”
张绣听得,震惊不已,失声道:“什么!”脑海之中各种念头不住闪过,如若刘备和曹操联手,那么战线就会从幽州一直延伸至南面的荆益,情况堪忧。张绣口中喃喃地念道着各处地方,脑海不住闪现大汉的地图各处,心中更惊,忽然想到离开益州时蠢蠢欲动的南蛮,更是失声道:“不对!战事恐怕要从幽州延伸至南蛮!”
法正听得清楚,也震惊道:“南蛮?”
厅中众人也一同皱起了眉头,现在看来,这次大战怕是对张绣最大的考验了,张绣定了定神,问贾诩道:“文和,可曾预算过最坏的情况?”
贾诩点了点头,走到地图之前,说道:“如若刘备和曹操当真联手,加上主公所言的南蛮,恐怕有八路大军来犯!幽州、冀州必然出兵攻并州雁门和壶关,而以如今冀州的军力,只怕可再分一军攻河内。陈留大军应该是攻虎牢、汜水一线,许昌大军与刘备的襄阳大军合力取南阳,刘备再从巴东攻江州,加上南蛮的孟获,合计八路大军!”
张绣知道贾诩的分析是八九不离十,曹操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肯定是要动手了。单单一个曹操就够张绣好受了,现在还加上一个刘备,问题就大了。张绣暗暗盘算自己的兵力,并州郭淮那里的部队是不能动,雁门的马岱和守御太原的郝昭各有三万大军,有雁门关和壶关这两处险关要隘阻挡,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而比较麻烦的就是河内和南阳这两地,河内现在的守御是交给张辽一同负责,而曹操将大军集结在陈留,必然是准备攻虎牢和汜水一线,此两地皆要张辽镇守,河内那边就不能兼顾了。而南阳正如贾诩所说,若是刘备和曹操大军夹攻,情势堪忧。益州那边有李儒和庞统在张绣还不是太担心,此战的关键恐怕就是从河北到南阳一片的战区了。
如此算来,真正决战的主力就是驻防洛阳一带的张辽所部三万大军,南阳兵团徐晃的五万大军,还有已经回师长安的五万雷云骑、四万羌胡铁骑、三万飞羽弓骑、两万破锋营,还有血刃营、盘古力士等精锐大军以及已经训练成军并换了新式战船的三万精锐水军。这么多部加起上来有二十余万大军,加上并州马岱和郝昭六万大军,益州处江州太史慈所部四万大军,成都徐荣两万精锐和五万新兵这些是肯定要出战的。至于还能动用的则还有留守汉中的两万步卒,华雄的凉州兵团四万步卒要留守长城,但三万骑兵还是可以动用的。如此算来,张绣可用之兵顶多是四十五万,不能再多了。
而敌方能用之兵有多少,张绣还没有确切消息,粗略估算幽州那边已经有十万大军。邺城、陈留、许昌三地大军还在集结,仅青徐二州,算上袁谭降部,留下徐州守军都可调出二十万大军,冀州之前袁尚不住招兵,曹操收编之后加上黑山张燕投效的人,起码也有三十万,而加上许昌、陈留原来的曹军有二十万,曹操此战最起码可出八十万大军。当然这八十万大军战力如何就未可知也,毕竟真正精锐的也就许昌的曹军和青徐部队,袁家降卒战力如何未可知也,不过去年曹操大破乌桓,收得战马数万匹,又可装备数万骑兵。
另外荆州未计水军就有十余万,除去留守的部队,刘备两路合计可出十万步卒,加上水军水军亦是一个威胁。而南蛮的孟获,究竟能出多少兵,以及还有什么诸如猛兽、大象等古怪兵种就不得而知了。
张绣默算完之后,将大概情况与众人说了一遍,众人听得,眉头不自觉地紧皱着。如此算来,曹刘联军起码比张绣这边多了一倍不止,情况堪忧。
贾诩听得,拱手说道:“主公,就算曹操和刘备联合而来,我军亦未必无胜机。首先我军兵卒战力胜过二人联军。其二我军大部分地方可据险而守,曹刘来攻,必须付出沉重代价。其三,如今曹刘联合,仿似战国时六国合纵伐秦,破合纵者当用连横!”说到最后贾诩眼中精芒暴现。
张绣听得,精神一震,问道:“文和所言莫不是联江东孙坚?”
贾诩难点一笑说道:“不错!曹刘伐我,江东孙坚就在曹刘后方,能攻的也就此二人,其进攻方向无外乎北进淮南攻曹操,以及西向取荆州。之前孙坚攻略江夏,杀黄祖,怎料成就了刘备,由关羽、徐庶领兵以抗孙策、周瑜大军。荆州方面占了上游地利,而孙坚又已杀黄祖报仇,人和已不可取,加上孙坚之前又攻略淮南,连年大战内部亦颇有怨声,因此退回江东以整训大军。然江东的位置决定孙坚与曹刘皆是敌人,以前主公担心孙坚吞得荆州或淮南随便一地,势力会暴增,故此留下刘表这个与孙坚一直交恶之人来掣肘他,现在荆州已经换成刘备,其先与孙坚和解,后又与我军交手,诩以为此时必联孙坚才能破曹刘同盟。”
张绣听得,皱眉说道:“话虽如此,但孙坚以及手下周瑜、鲁肃等人皆非愚笨之人,此时其巴不得我们与曹刘联军拼个两败俱伤,哪里会肯出手相助!”
贾诩微微一笑,说道:“单只派使者劝说自然不能,但只要主公尽量将刘备的兵力牵制住,孙坚看到荆州空虚,再有能言善辩之士劝说,其未必不会出兵。”
张绣一听就明白贾诩之谋了,说白了这谋略其实就是一阳谋,与当初郭嘉来劝自己入蜀同一个道理,当初袁曹就要交战,如若张绣参与战事,情况就会变得极为复杂,故此郭嘉劝张绣入蜀,是合了曹操和张绣两方的利益。如今正如贾诩所言,孙坚能打的也就荆州和淮南,淮南有曹仁和戏忠等在,死守而攻不下,荆州之前有关羽在,江东地利上又处于劣势,不好攻荆州,因此只能放弃。但江东因为地理原因,战略很难作出调整,相对来说自然是取较弱的荆州比较容易点,但江东人口少,若是战事伤亡太大,对江东影响极大,因此孙坚都不太想打一些硬仗。
而若是张绣将刘备的兵力都牵制住,为孙坚制造机会,那么看到机会的孙坚应该不会手下留情。看上去像是张绣送荆州给孙坚一般,但现在曹刘来势汹汹,张绣是必须要有所舍弃才能换取胜利。
张绣听完,摸了摸下巴,说道:“文和所言有理,只不知何人可以为使?”
张绣话音刚落,就见到后面转出一人,大声说道:“主公,芝愿出使江东。”
张绣听得,惊讶道:“哦?是伯苗。”继而想起历史上邓芝出使江东的卓越表现,点头说道:“伯苗为使却是甚好。”
邓芝听得,拱手道:“多谢主公信任。”
这时对邓芝不太熟悉的贾诩却是开声问道:“伯苗出使江东,不知准备如何说服孙文台?”
邓芝自信一笑,说道:“芝到得江东,先在驿馆不出,坐等主公消息,待得荆州空虚之后,芝会以大公子与孙文台之女的婚事说之!”
贾诩听完,向着张绣微点了一下头,张绣朗声笑道:“如此就辛苦伯苗了,本将让曹性随行保护伯苗。”曹性听得,以目扫向高顺,高顺见得却是点了点头,于是曹性才出列应诺。
张绣让二人坐回去之后,说道:“联江东虽然可破曹刘同盟,然应该不能这么快成事,在孙坚出兵之前我军要独力面对八路大军。元常,粮草方面要尽量筹足大军所需,若是军粮不足,本将允许行战时紧急令,以骠骑大将军府名义向百姓强制借粮,战后再酌情归还。不过此事极为扰民,不到紧急时候元常不用轻用。”
钟繇听得,点头应道:“主公放心,此事繇明白。”
张绣点了点头,对糜竺说道:“子仲,从即日起禁绝治内商人到曹操和刘备领地做买卖,同时本将也会设置路障,不让商人百姓进出边境。子仲汝也要管好商人,不要让他们哄抬物价,若是有违则莫怪本将手下不留情了!”说到最后张绣语气之中露出杀气。糜竺听得,凝重地点了点头。
张绣转过头望向马均,说道:“德衡,立即停止治内所有大小工程,将工匠都集中起来,以便本将随时征调。另外修补城墙的石料以及制作各种器械的木料亦要多加准备,以便足够使用。”马均听得自然点头称是。
之后张绣又对陈松说道:“君恒,户部亦要加派人手,维持治内各处百姓情绪稳定,不要让他们出现恐慌情绪。此次大战也不知要进行多久,粮草之事极为重要,故此关中、汉中、河套此三地必须保证春耕顺利进行,不得有误!”陈松听得,点头应诺。
张绣转过头望向诸葛瑾、陈宫和阎圃,说道:“公台,吏部之事暂时交由阎圃负责,至于度支部则暂时由元常全权负责,一应支出皆以支持大战为先。子瑜,司州之事也暂时由还元常负责,汝和公台到时一并随本将出征。”
三人听得,同时应道:“诺……”
张绣摆了摆手,说道:“好了,除却武官和元常、君恒、公台、子瑜、义山之外,其余的先散了吧。”其余没有点到名的人听得,知道张绣要开始商议军情,也就一同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