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贾诩定计
第四百四十八章 贾诩定计
郭淮见得马岱脸上紧张的神情,拱手道:“将军不必多疑,这些是淮安排的伏兵,若将军不是真心帮助我并州,他们手上的武器就会对付将军的部队。但现在末将知道将军入并州乃是真心助我并州,对付胡人,故此末将将伏兵撤出。”
马岱听完,额上微微渗出冷汗,如若方才一个大意,贸然进城了,只怕就会遭到郭淮大军的伏击,城上人数虽然只有数千,但也足够马岱吃下一个亏了。心中的郭淮的评价当即提高了一个大层次,知道此人之能绝不在自己之下,这次是为保他郭家加上有陈松在中间牵线才降的,若是要强取并州,郭淮这一关就不好过。
马岱可不知道,历史上郭淮的防守堪称绝顶,蜀汉屡次北伐悉数被郭淮所阻,虽然此时的郭淮还年轻,经验未算老道,但其能力还是十分出众的。
郭淮自动将伏兵撤出,马岱大军顺利进入长子,如此一来,并州的上党郡就握在张绣的手中。同时冯习那边也传来好消息,由于壶关就在袁绍治下境内,故此守军并不多,冯习领军到壶关之下,趁着夜色昏暗偷袭成功,如今五千大军已经驻防壶关,此时就算袁家派十万大军来攻,恐怕也过不了壶关天险。
上党郡在手,马岱的心是定了许多。郭淮连夜写了一封书信与陈松,备言情况,第二天一早就和马岱、张南一同率军北上取太原,上党郡的防务就交由冯习处理。
有了郭淮这个熟悉情况的人在,加上郭家乃是太原世家,一路上马岱几乎没有花什么功夫就攻到太原治所晋阳。而晋阳城见到马岱大军来到,立即就在陈松的命令下开城投降。
入到晋阳城内的刺史府中,马岱终于见到张绣的大舅子陈松。此时的陈松与十年前相比显然成熟了很多,脸上有着与其年纪不相符的沉稳,一袭白衣长袍,文士打扮,显得文质彬彬。
马岱自然知道陈松的身份,不过怠慢,见到他之后立即拱手行礼道:“末将马岱见过陈先生。”
陈松也不客气,微笑道:“慎之不必多礼。”
马岱点了点头,又说道:“主公来时已经吩咐,让末将到得太原之后一切听从陈先生吩咐。”
陈松笑道:“如此甚好。如今雁门已无大将,只有三万余大军沿着长城死守,慎之领一万人马赶往雁门,抵抗胡人。伯济也同去,那三万余大军就要靠伯济来指挥了。”
郭淮听得,疑惑地问道:“君恒,那高……高干呢?”显然郭淮一时还改不了口。
陈松轻松地说道:“高干此时正在晋阳大牢中,故此你们速度要快,不然雁门守军顶不住,让胡人攻进来就大事不妙了。”
郭淮听得,心中一凛,陈松的手段郭淮也算见识了,高干虽然能力不是很强,但怎么说也是一号人物,竟然被陈松如此玩弄于鼓掌之中。先是被他劝去雁门防守,而后引张绣大军入并州,而在自己的信送出之后道张绣大军来到晋阳之前,又已经高干其擒下,手段之老辣丝毫不下于那些身居庙堂数十年的老人。
马岱听得陈松之言,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概,便说道:“陈先生,岱以为若等一万大军行军到雁门,只怕雁门守不住。故此岱以为不如先让伯济前往雁门整军,以抗胡人,岱领兵随后支援。”
郭淮一想,便立即同意道:“慎之所言有理。”
陈松听完,微笑道:“大将军麾下果然能人辈出,如今就按慎之所言行事。如今并州大部分兵卒都在前线,慎之且留下五千兵卒与松,好将袁家的势力一举清出并州。”
马岱点头道:“岱会让张南留下,陈先生随便吩咐便是。”
……
并州的东面由于有陈松作为内应,很快就归入治下。但正如马岱在高都见到的情况一样,并州百姓对于张绣的到来并不欢迎。不过幸好有陈松出马,劝服并州的世家,让他们出来平复浮动的民心。
并州世家其实对此时的情况也很清楚,随着袁绍的去世,袁家三子内斗不止,对于并州的情况是不闻不问,并州世家已经不指望他们。而要并州世家之力对付胡人,这简直是笑话,胡人可不是黄巾,战力是一个天一个地,若是没有大诸侯出手,世家组织的私兵根本挡不住。此时张绣成了唯一的选择,为了他们家族的传承,世家只能与张绣合作,加上有陈松出面,太原、上党以及雁门三郡浮动的民心很快就被压下来。而后马岱率军在雁门参与防守的消息传来,并州百姓原本的疑虑也散去了不少。
与东面这三郡的情况不同,西面的上郡和西河郡的并州百姓见到张绣大军到来是夹道欢迎。
且说当日张绣率领七万长安兵团的兵卒以及盘古力士等离开长安,不数日就过了黄河到了河东,大军没有丝毫停留就开进并州。这次胡人是从上郡和西河郡边界的部分攻破防守而进入长城以南的,这次胡人的指挥也精明,只派了小股部队进入上郡和西河郡内,其余大军则绕到长城南端与在北面的胡人夹攻汉军,战略显然是想先摧毁汉军在长城的防守,为后面主力的大举进攻去掉障碍。
南匈奴加上中部鲜卑以及部分西部鲜卑大军合计二十五万,这绝对是以青壮年的主力,张绣进入并州之后还担心南匈奴大军已经分散在上郡和西河郡内,这样一来对张绣极为不利。但当大军进入上郡的高奴(今延安)时,张绣收到胡人先锋主力还在长城一带时,当即松了口气。
高奴城县衙,张绣和众文武皆在厅中,张绣走到地图之前,指着说道:“如今南匈奴六万大军一部分还在长城一带围杀长城守军,意图为即将从大草原来攻略并州的十万大军扫除障碍,另外一部分则围攻上郡治所肤施城。而华雄之前也传来消息,凉州一带的十万鲜卑大军进攻凉州的力度已经减弱,而且有退兵的苗头,若是本将所料不差,这十万鲜卑大军应该也准备进攻并州,而攻入并州的地方,应该也是上郡。如此一来,上郡将成为守御并州的最前线。而已经渗入西河郡的小股胡人部队亦要先歼灭,不然让其在后方捣乱,恐怕会让影响太原和上党郡那边对我军的支持。”
诸葛瑾一边听着张绣说话,一边看着地图,待得张绣说完,诸葛瑾说道:“如今胡人只在上郡北边肆虐,而华雄将军所领的凉州兵团防线是延伸至上郡的靖边,如此一来正在进攻凉州那十万鲜卑大军要进攻并州,除非绕回北方从现在长城已经打开的缺口攻进来,不然要从西面入上郡,恐怕也破不了驻守靖边的凉州兵团防线。这么一来上郡的西面的防线还是较为稳定,故此当务之急应该立即挥师北上,先解了上郡治所肤施之围,而后将继续北上将六万匈奴人赶出长城,至于西河郡那零散的胡人,瑾以为交给太原那边处理为好。毕竟现在主公可用仅七万长安兵团,恐怕再也调不出再多的兵力到西河郡。”
张绣和高顺听得,都知道诸葛瑾所言有理,这七万步卒,看似数量不少,比六万匈奴人还略多,但要知道这七万步卒是去年官渡大战之后所收拢的败兵。虽然经过高顺大半年的整训,但战力还未能与匈奴人相比,特别匈奴人全部都是骑兵。并州地形虽然多不利骑兵作战,但上郡北部长城内外还是有不少地方是平原,现在张绣是要进攻这些地方,故此战力问题是最需要考虑的,此时分兵去救西河郡,根本不可能。
张绣点了一下头,望着贾诩问道:“文和以为如何?”
贾诩摇了摇头,说道:“子瑜所言虽然有理,此时匈奴虽然围攻肤施城,若是主公大军一到,与守军内外夹击,要败匈奴人极易。但解了此围之后,匈奴人就知道我军情况,到时其派小股部队渗入上郡,破坏我军粮道,到时主公就首尾难顾。”
诸葛瑾听完,心中一惊,额上冷汗连连,急道:“贾长史所言有理,瑾差点犯下大错,请主公恕罪。”
张绣摆了摆手,说道:“此事不怪子瑜,子瑜久在关东以及南方,不熟悉胡人战法。”顿了一下继续问贾诩道:“那以文和之意当如何?”
贾诩笑道:“其实子瑜方才之谋亦不差,只是细节上由于对胡人不熟悉容易有破绽。诩以为主公应先直奔长城,先将长城防线巩固下来,并且将那些被匈奴人攻破的缺口也夺回来。”
张绣听得,奇道:“先夺回长城防线?再瓮中捉鳖!”
贾诩点头道:“然也。如今胡人主力已经南下,如若此时先去救上郡治所肤施,恐怕击败围攻的匈奴大军之后已经不够时间夺回长城防线。而先夺长城防线,将胡人主力挡在长城以外,那么就可以和子龙、令明以及华雄他们配合在长城外对付胡人主力。至于还在长城内的匈奴人,相信到时子义领着破锋营以及血刃营已经入并州,与太原的君恒、慎之一同配合,定能灭掉这股匈奴人。”
张绣听完,低头细细思索,贾诩这战略虽然将一部分匈奴人留在上郡内,但一切则围绕住将胡人主力挡在长城以外再配合凉州大军来进行。看似冒险,实则稳妥,因为现在张绣大军入并州胡人并不知晓,这么一来夺回长城防线将是敌明我暗。而将留在上郡内的匈奴军交给后来的太史慈对付,这样一来虽然匈奴人还是有机会切断张绣上郡内的粮道,但要知道张绣若是夺回长城防线,就可以与凉州军团那边连成一线,粮草可以从凉州那边经长城运来。
然若是按诸葛瑾所谋,虽然步步为营,但实则一战之后就已经暴露了出来,往后再进行将会是硬碰硬的对战。而且不夺回长城防线,张绣的粮草就只能依靠从河东运入上郡,匈奴人只需派小股部队渗入,就能切断粮道。而匈奴大军只需死守长城防线,等待其主力大军到来即可。这种情况下张绣也就只能让凉州的赵云大军出击到草原硬撼胡人主力,这种大战打起来不能断言张绣必败,但损失惨重是必然的事。
张绣理清楚思路之后,暗道:“诸葛子瑜和诸葛孔明果然是兄弟,在谨慎这一点上实在太过相似了,打仗都要步步为营。虽然这样不会大败,但每次大战损失绝对不会少,而且收取的战果也不会太多。”
想到这里,张绣也走到地图边,比划道:“如此便按文和所言行事。如今匈奴大军从西河和上郡的交界缺口入,分兵到西南攻上郡和东北支援雁门,并逐步扩大缺口。本将准备引大军转入西河,而后直取匈奴人打开那缺口,先将此处夺回,而后再沿着匈奴人分兵的方向夺回长城防线。另外通知凉州的华雄,让其领步兵从靖边出发,一路将东北方夺长城防线,直到与本将大军汇合。而凉州兵团的骑兵则暂时交由马腾统领,归子龙节制。再通知太原的君恒,让其派兵到长城,往西南堵截匈奴人,如此三路大军一同出手,将长城防线一举夺回来。”
贾诩思索了一下,点头道:“主公大军从西河郡北进,虽然容易被渗入西河郡内的匈奴人发现,但却直捣匈奴人的要害,将缺口的源头扼住,匈奴大军将被分割成两部分,再配合凉州和太原的大军一举扫清匈奴人夺回长城防线,诩以为可行。”后面诸葛瑾、高顺等人也一同点了点头。
张绣点头道:“既然如此,霍笃领三千兵卒留守此处,此城位置重要,不可有失。其余人等明日一早就随本将一同出发前往西河郡。”
众人听得,齐声应道:“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