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洋枭雄

第180章 暴风雨的前夕(二)

第179章 暴风雨的前夕(一) 目录 第181章 暴风雨的前夕(三)

第180章 暴风雨的前夕(二)

赵东云深吸了一口气,放下了手中的电文,然后望向在座诸将:“督宪大人他薨了!”

虽然诸人昨天开始就已经有这个心理准备了,但是真正听到这个消息还是一个个忍不住的震惊,更是几个人心中感到了惊慌,别说是他们了,就连赵东云自己都是有些惊慌!

不是这个时代的北洋人是很难体会到袁世凯对于北洋的重要性,袁世凯不仅仅是北洋的当家人,更是北洋的精神支柱,如果说这个时代的北洋人有什么信仰的话,那肯定不是救国救民,更加不会是上帝佛祖,而是效忠袁世凯。

这一点不仅仅是本时代的人如此,到这个时代多年已经和北洋融为一体的赵东云同样如此,当然他对袁世凯的效忠和传统意义上的“忠诚”没有关系,而是在这个时代里效忠袁世凯也是维持和发展自身权势的基础。

现在北洋的支柱,袁世凯却是死了!

所以会议室里的诸位将领们会有这么大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好歹也都是身居高位的北洋高层将领了,一个个虽然面色巨变但也是没做出什么过分的举动来。

他们依旧和这个时代的其他军人们一样,依旧端坐着,双手放在大腿上,挺直了腰杆,然后脸上的表情大多带有悲愤之色。

那孟恩远更是首先朗声道:“他们好大的胆子,竟然敢杀袁公,此仇不报,我等北洋人有何面目存于世!”当即就是转过脸来看向赵东云:“大人,入关吧,让我数万北洋将士为袁公报仇!”

一旁的徐邦杰也是开口:“督宪既然死在京师,那么就让京师里的权贵们为督宪陪葬吧!”

和赵东云预料的一样,在场的诸多人第一时间就是把仇恨的目标放到了清廷上,理由很简单,因为清廷就是刺杀袁世凯的最大嫌疑人。

不是每个人都是后世穿越而来,熟知历史走向的,而当代的这些政治家们能够看得清当代形势的,可以说是极少极少的。很多事情在后人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在当代却是需要大智慧的人才能够看得出来。

比如日俄战争里,在当代国人看来日本就是巨大的胜利者,日本海军不但把几乎整个俄国海军的战舰送进了海底,而且还打死打伤俄国人数十万,证明了黄种人是可以在现代战争里击败白种人的。

但是很多人会知道日本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经济几乎陷入崩溃的边缘。

能够透过事情的表象去看本质的人还是太少太少,绝大部分的人包括这间会议室里的将领们,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把怀疑的目标放在了清廷上。

当然他们不会认为是慈禧、奕劻、铁良他们刺杀了袁世凯,他们还没有傻到这个地步,而是认为满清贵族里的其他人,就和所有的政治势力一样,满清贵族那边也是有少壮派的,载沣、栽洵等人可都是大名鼎鼎的皇族少壮派,向来反对袁世凯的,几乎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少壮派”都是也代表着做事激进,不顾后果,不负责任的。

北洋内部派系的以赵东云为首的少壮派有这个倾向,满清皇族的少壮派同样如此,而日本军方的少壮派就更不用说了。

这样一来让人们怀疑到满清头上是很自然的事情。

孟恩远和徐邦杰开了后,其他人也都是一个个心情激动,叫嚷着立即率军入关,有的说要行清君侧,有的说则是杀进北京,迎光绪亲政,建立君主立宪,有个干脆是说举起共和大旗,拥戴赵东云当大总统。

赵东云对他们的话并没有在意,也没有出口阻拦,此时此刻的他们需要发泄心中的愤怒和激动。

良久后,赵东云才是伸出手来虚压:“都静一静!”

于是乎,前头闹哄哄的会议室里才算是恢复了平静,赵东云环视一圈后才继续开口道:“袁公去京师前,曾让我等几人在山海关进行了商议,虽然当时没有预料到会发生今天这种事,但是也是有事先的预防谋划,此时虽然还不知道其余几家怎么想的,但是我们就要坚定的履行督宪大人的遗命!”

赵东云并没有让手下的将领们等待太久,而是迅速说出了下一句话:“我命令,即日起我等进入战备状态!”

赵东云在这等大事上向来是不会有太多的犹豫的,哪怕是事先没有这个准备,但是他也依旧迅速作出了安排:“第三镇吩咐下去,准备开拔!”

“奉天第一镇、第二镇全数回调锦州,加强锦州的防御工事,此外,从现有三镇各抽调两个骑兵营,以六营骑兵组建奉天骑兵协!”

赵东云说罢后,望向了孟恩远:“老孟,这个骑兵协统领还得你来做,别人我不放心!”

孟恩远听到骑兵协这三个字,就知道这个位置肯定是自己的了,所以面无表情道:“职部无所不从!”

随后,他又是看向了林永权:“永权,你先把奉天第一镇管起来!”

林永权这些年涵养功夫上涨了很多,但是听到这话还是忍不住的激动:“永权绝对不辜负大人的信任!”

林永权跟着赵东云那么多年,资历是足够的了,只是率领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不多而已,不过在这种关键时刻能力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赵东云可以信任他,反正赵东云手头下还有一大堆科班出身的参谋人员呢,到时候给林永权那边多安排几个,打起仗来不求多出色,只要按部就班的来那么就足够了。

此时赵东云还没有说过“入关”这两个字,但是这一系列的命令已经非常明显了,不管是让第三镇准备好开拔还是抽调各镇骑兵成立骑兵协,这都是在为了入关在做准备!

就在赵东云在锦州进行紧急军事会议做相关部署的同时,其他几位北洋大佬也是相继得到了袁世凯已死的消息,在保定的王英楷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宣布保定进入紧急状态,紧接着就是把他手下的第一镇里的少数几个满人军官直接免职,同时又是给山东的张怀芝发密电,让他汇集第五镇,准备随时北上。

而山海关里,段祺瑞和吴凤岭也是进行了紧急密议!

就在河南境内的湖北第八镇的黎元洪都是得到了张之洞的紧急命令,让第八镇做好战备,以观望事态。

然而这些都是外部的反应,而真正位于暴风雨核心的京师里却是出现了惊人的安静!

十月七号,也就是袁世凯被刺后的次日,西苑仪鸾殿,慈禧没有了往常那种漫不经心的模样,而是在太监的扶持下站着,而她面前这是跪着栽洵等几个年轻皇族:“说,到底是不是你们干的?”

栽洵等人那里会说自己是干的啊,自然是连忙否认:“不是!”

慈禧在这几个人扫视了多遍后,然后哼了一声:“出去吧!”

这个年轻一辈的皇族心慌慌的出去了后,铁良、端方、奕劻等几个满族权臣都是进来了!

慈禧没有和他们废话,开口就是道:“如今出了这个事,你们说该怎么处理!”

当即领班军机奕劻就是道:“如今最为紧要的是要先稳住北洋诸将,不管局势如何变,怎么处理,但是北洋绝对不能乱起来,一旦乱了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铁良却是开口:“现在要稳住他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奴才已经得到线报,锦州、山海关和保定都已经有所异动,他们这已经是为出兵做准备了,我们必须要做好镇压叛乱的准备!”

奕劻却是冷哼一声:“镇压?你镇压的了吗?不说其他人,就是你手底下的第一镇,你能够掌控的了吗?”

铁良不甘示弱:“昨天开始,第十三协统领曹锟和第十四协统领何宗莲已经被我秘密监视,他们翻不起风浪来!”

“还有那第六镇呢,就在边上一旦他们乱起来,你让皇上和老佛爷怎么办?”

第六镇可不是驻扎在外的军队,而是驻扎在西苑的军队,负责控卫皇城的,然而现在第六镇的态度非常暧昧,王士珍自从昨天袁世凯遇刺后,就一直不见任何外客,一直待在救治袁世凯的医院里头。

就连端方亲自去求见都吃了闭门羹!

当下这几个人一个个都是七嘴八舌的争论起来,主张用怀柔政策安抚北洋主将的奕劻甚至是和主张强力镇压的铁良差点是打了起来,最后慈禧一股脑把他们都赶了出去。

七号下午,慈禧再一次用着强力的政治手腕发出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以及政策,和大众有关的就是宣布预备立宪,承诺三年内正式立宪。

这个主要是安抚普通立宪派的,真正的重点还是如何对待北洋诸将上,这一方面的任命就是非常多了,几乎是让外人看的眼花缭乱。

第一项就是加陆军部大臣冯国璋太子少保衔。

第二项就是东北正式建省,任赵东云为东三省总督,加陆军部尚书衔。

第三项就是调王士珍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第四项则是调吴凤岭为热河都统,加陆军部侍郎衔。

第五项则是调任张怀芝署理山东巡抚,加陆军部侍郎衔。

以上的四项任命可以说一下子就打破了北洋诸位大佬之间的平衡,而随后慈禧的手段还没完呢。

稍候陆军部重新调令陆军第七镇归陆军部直辖,第二镇随同吴凤岭前往热河,第三镇调入奉天管辖、第五镇调入山东所辖,所剩第一镇、第四镇、第六镇依旧归属直隶所辖!

这一系列的任命和调遣可以说严重影响了今后的局势发展,因为从这个人事安排和调遣中,那么就可以发现慈禧的目的是非常明显的,就是拉拢冯国璋、王士珍两个人,同时给予赵东云、吴凤岭、张怀芝三个人更进一步,脱离北洋自成体系的空间。拉拢他们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打压,而被打压的对象毫无疑问就是王英楷和段祺瑞了。

正所谓拉弱打强,王英楷和段祺瑞在北洋派系里的威望最大,但是慈禧来了这么一手后,他们还能够顺利折服其他北洋悍将,进而继承北洋大统吗?

不可能的事!

北洋内部派系本来就是争斗的非常激烈,现在袁世凯一死不管是王英楷还是段祺瑞又或者是赵东云,其实都是不可能继承袁世凯的位置。

比如说被慈禧硬推着登上直隶总督大位的王士珍,要是能够指挥动赵东云的话,慈禧都敢把脑袋割下来给太监当尿壶用。

但是慈禧要是把直隶总督的位置给了王英楷,那么情况就大大不同了,王英楷本来就够强悍的话,一旦他登上直隶总督之位,其他几个人就算心里头不服但是短时间内还是会妥协的,这样一来北洋就有可能避免分裂,而这种事是慈禧所无法接受的。

袁世凯既然已经死了,那么北洋也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了!

对于慈禧来说,一个分裂的北洋才是好北洋!

不得不说,慈禧的这一招虽然大家都看得出来祸心明显,但这一招就是阳谋,既然做出来了就不怕让你发现。

当赵东云接到朝廷的电谕后,也是陷入了沉思,是借着为袁世凯报仇雪恨,然后跑到京师去推翻清朝呢?还是先把东三省总督捞到手,以后再慢慢谋图入关大计?

不单单是他,受到了诱惑的冯国璋、王士珍还是张怀芝一个个都是犹豫了起来!

第179章 暴风雨的前夕(一) 目录 第181章 暴风雨的前夕(三)